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集“工”字楼是怎样建起的?

(2022-11-05 15:08:22)

樊集“工”字楼是怎样建起的?

作者马富海

新野县内,现存最古老的教学楼,是樊集乡樊集村西北角白河岸边的“工”字楼。

“工”字楼,本名梦辅楼,是原新野第二高级小学的教学楼,因其从空中俯视,成“工”字形状,被人们俗称为“工”字楼。其楼名,是为纪念此学校创始人——前清秀才、马梦辅先生而命名为梦辅楼的。但一力倡导营造“工”字楼的,并不是马梦辅先生(已于1923年去世),而是时任校长的樊登豪先生。

“工”字楼的建筑非常奇特,它的墙体,是巴洛克风格的,长方形的立体大窗户,非常地透光;建筑立面雕塑化,凹凸感非常强,阴阳变化明显,仿佛在变形,确有欧式教堂之神韵。而它的屋顶,却是五脊六兽的中国传统的神庙宫殿样式。这种融合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古建筑,在当时的新野,是首创,现在,也难觅第二个。

位于樊集乡的新野第二高级小学,建于1915年,是辛亥革命后,新野县建立的第二所新式学校,也是新野县城之外,建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原名新野第二中山小学,随着初级小学在新野各乡镇的普及,升格为高级小学。

此地还是新野县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19321022日,鄂豫皖根据地主力红军西征新野的时候,将右腿膝盖负伤的陈赓将军留到了新野。于26日傍晚,送至新野第二高级小学,交给时任教导主任的王慈民看护,王慈民是中共地下党员,当时任中共新野县委的宣传委员、中共樊集党支部的负责人。王慈民此举,在红军刚刚离去,反动政府到处搜查红军伤病员的白色恐怖下,危险至极,幸得在校任教的本地人樊登豪先生的全力协助,封锁了陌生人又是伤病员的陈赓将军住进学校的消息,躲过了新野民团的搜查。29日,陈赓将军化妆成商人,乘坐独轮车北上南阳,中途遇到民团盘查,不得不转回新野下风鸣村,改旱路为水路,乘船,从沿白河北上南阳,辗转到上海治病。

“工”字楼,作为新野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见证、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存,和难得的红色教育基地,拥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已经被定为新野县文物保护项目。但其楼顶坍塌,木质楼板破损严重,亟待修缮。

新野第二中山小学只所以建在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此地原是山陕会馆。白河于1571年在瓦店改道西迁后,从樊集村西边南流,樊集成为新野县城以北白河沿岸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加上樊家村东有南阳区域内最大的泰山庙,是道教的最大支派全真教在南阳的活动中心,其二月二庙会,是当时著名的南北贸易盛会。其名为二月二庙会,实际上商业活动繁盛近半年,号称三个月起会,三个月散会,南至福建、北到内蒙的商人都在这里交易。传统商业大省的山西人和陕西人,因为在樊集长期经商,就买下码头边的一大块土地,起房盖屋,建造了他们的会馆。会馆成回字形,四围高强,中间正北为大厅,两箱是厢房。现成的房舍,为建校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其二,山陕两省人精明又厚道,为了维护会馆的房舍,他们提供会馆内的厢房为校舍,交由樊集人办起了私塾。这又为学校的设立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教员和学生。

会馆建于乾隆后期,其购买土地的契约书还完整地保存在樊集人手里。

因为樊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基础深厚,故,民国时期,新野县城之外的第一个乡村现代学校,在樊集设立。

建校之初,以会馆大厅为办公室,两边厢房为教室,学生来自新野城北的沙堰、施庵、樊集、上庄、歪子、王集各乡镇。但学校并不为学生提供住宿,学生全在樊集村里租房、自己做饭,自己住宿。条件非常艰苦,一般贫苦人家的孩子,根本无法入校就读。

学校升级为高级小学后,规模扩大,但自第一任校长、创始人马梦辅先生开始,一直酝酿着增添新教室和住宿房舍,扩大规模,都没能了却心愿。扩建新野第二高级小学的重任,落到继任校长樊登豪先生的肩上。1935年,继任校长的樊登豪先生才二十五岁,他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吗?

事实证明,没有选错人。

樊登豪先生学历不高,毕业于新野第一高级小学,1930年,二十岁开始从教,上班五年,25岁就成了第二高级小学的校长,这本身就富有传奇性。现在的沙堰、樊集、上庄等地,还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

一是二高小的学生,到县城参加运动会比赛。他是校长,却亲自带队,可见其对学生竞赛和学校的体育活动的重视了。在参加跳高比赛的时候,二高小的远动员,跃过了横杆,人落下去了,横杆不知怎么的,也掉落下来。按一般地裁判标准,判决成功或失败,在于裁判的衡量。当时,当裁判的老师判为跳跃失败。运动员感到委屈,和裁判争论,樊登豪校长见此情景,冲上去,就“啪”的一声,掴了裁判一个耳光子,斥责道:“学生跳过去了,你咋还把横杆拨拉掉!”在樊先生的威严下,刚才还对学生喊叫的裁判老师,吓得捂着脸不敢说话。其实,横杆是怎样落下的,没有人能说清楚,可能是因为远动员高速运动带起的风吹落的;也可能是学生的衣襟飘起来带落的,可能最小的,就是裁判故意拨拉掉的。但有个事实是公认的,那就是运动员确实跳过了横杆,也就是说裁判判定跳高失败是不恰当的。所以,纠正裁判的错误是应该的,只是樊先生的方式太激烈了。人们都说他护犊子,太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受了一点儿的委屈,他就不顾惜自己的校长身份和校长荣誉,出手打人。他的这种为了学生不顾一切的品质,就是他能够建造梦辅楼的内在原因吧?

另一件事,是他从沙堰回樊集的时候,看到有些沙堰人在沙河里的芦苇丛中放羊。他自己脱掉鞋子,下到河里,把羊群赶到了二高小,逼着羊的主人拿钱赎买自己的羊。原来,民国时期,新野县政府的财政紧张,教师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政府就将沙河的芦苇指给二高小为校产,变卖后获得的钱,用于教师工资。沙堰西边的沙河,距离樊集二高小八里有余,虽然是二高小的财产,却无法看管,而沙堰街上的养羊人,在河边放牧,时常放纵羊群进入芦苇丛里啃食芦苇。经樊登豪先生一次强硬的赶羊索赔处理后,二高小的校产——沙河里的芦苇再也没被放牧破坏过,更无人敢偷割了。乱世用重典,樊登豪先生深知民国乱世,法纪不明,侵犯公共财物屡禁不止的根源之所在,也是他本人敢作敢为,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缘故啊!任用这种品质的人当校长,二高小怎能不发展壮大呢?

因为当时的新野县政府太过贫困,二高小建校十几年没有大的发展,成为创始入马梦辅先生的心病。樊登豪先生上任后,不要政府出钱,自己生办法筹集扩建钱款和物资。一方面,他游说新野的富户捐款捐资,另一方面,他召集劳力,自己带队,到白河沿岸的村庄里,收集搬运老旧破损的废弃庙宇的砖瓦木头。远到歪子镇凤凰山的占台寺的旧砖,东到沙堰施庵的废弃的关帝庙、尼姑庵、以及周围村庄鸡笼大小的土地庙,都是他们建校的材料来源。他们像拾破烂一样,到处收集砖头瓦块、运回樊集。然而,民国时期,百姓还没有从迷信中解放思想,庙在当地农民的信仰中还拥有神圣的地位,这些破旧砖瓦木头,被一些笃信神灵的人视为不可移动的圣物,他们宁肯这些旧物日晒风吹雨打后腐朽,也不让人收回盖学校。在刘庄村,一些虔诚的老年女信徒,提着装满尿屎的尿罐,往樊登豪先生身上泼洒。对于这样愚昧迷信的老年人,既不能打骂,也无法讲道理,只能听任他们谩骂,忍受他们泼尿。一个教师、校长,忍受如此侮辱而痴心不改,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啊!

樊登豪先生家,并非当时的富户,仅仅是拥有二十来亩地的自耕农,自家的房屋,也不过是三间小瓦房,但他收集来的砖瓦木材,没有运回自家一块,全部保存在二高小的操场上。经过二年的收集,1937年冬,农闲后,开始破土动工,先在二高小的大门内的影背墙处,建筑工字楼,后又在大门两边,建筑起教室、宿舍。耗时两年,到1939冬,才完成扩建。他本人,在整个建校过程中没有图一毫利,也没有图一时名,他力主是将“”字楼命名为梦辅楼,以表彰二高小的创始人马梦辅先生的功绩。

在樊登豪先生撰写的《梦辅楼奠基碑》里,是这样写的:“度财与物,则感锱铢拮据。际此欲进不得欲罢不能情势下,幸得县教育局长张公兰三、县副司令王友民、第三区长齐公良遇、以及地方士绅、本校同仁等热心如炽,高谊薄云,对于财物之接济、人力之扶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一鼓而奠就宿舍两排,教室四楹,将楼九栋之基。吁之巍矣。”

樊登豪先生本人是语文老师,又擅长绘画,所以兼职美术教师。任职校长后,继续担课任教。起绘画吸收融合了中西风格一体,工字楼的设计,就是他将自己绘画艺术应用到建筑艺术上的结果。

新野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樊登豪先生,七十多年过去,他的故事还在新野民间广泛流传,被人们津津乐道,他做人做事的品质应该被我们新野人永远记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