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女余秀华与公主贾浅浅
(2022-08-28 16:28:08)侠女余秀华与公主贾浅浅
作者马富海
2022年,中国作协公布的新成员名单里,有贾浅浅这个名字。整体上还算平静的文坛,再一次被贾浅浅这个名字搅动出几道涟漪。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形容,确实太夸张了。因为现在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已经变成小众艺术,出版和售卖的诗集,更是少人问津的商品。
把诗集说成商品,肯定有人不愿意了:诗歌是伟大的艺术品,怎么能与黄瓜茄子洗衣机相提并论呢?真正的艺术品是无价的。这样说的人,是不是将自己写的那些无人问津所谓作品,也归入了无价之列呢?他是不是借赞美《离骚》无与伦比的价值,来给自己口水诗标价呢?毕竟,值15座城的和氏璧,和他的染色汉白玉吊坠,在本质上都是石头雕琢而成的。不把将艺术品说成商品,他自己写出的东西无人问津,就可以找到读者不懂艺术,自己怀才不遇的借口了,同时,也可以把自己打发无聊时间的业余爱好,贴上了高雅、艺术的标签,而找到了生命存活着的意义。
就近几十年的诗歌历史看,以前的大众顺口溜不须说,真正波澜壮阔的,只有朦胧诗兴盛的那一阵子。后来虽然出现一两个有影响的诗人,却没有形成流派。从去年到今年,能搅动诗坛的人,出现了两个,一个是贾浅浅,另一个是余秀华。前一位的诗歌被称为屎尿体,后一位的诗歌被称为什么体,不说了,太难听。贾浅浅的诗歌发表出书,已经激起了几朵浪花,这次,成为中国作协成员,又引出了不少口水。贾浅浅被吐口水的诗歌,还是那几首。贾浅浅出了三本诗集,那几首被吐口水的诗歌,是她的代表作吗?就像余秀华的《我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她的代表作吗?不是,她们最有艺术性的诗歌,读的人不多,传得也不广。影响最大的,不是她们写得最好的诗歌,这是她们的悲哀,更是所有诗人的悲哀。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八股取士的四书五经,被当作了敲门砖,进门之后,就扔到不知哪个角落里了。不同的是,一种被当作敲门砖的,是所谓的经典道学,一种是真正的砖头。因为砖头不同,被人们骂的也不同了,这就像骂人不吐脏字,显得高明文雅了一样啊!
贾浅浅出版了三部诗集,还有若干研究他父亲贾平凹作品的论文,按国家级作家会员的评审标准“纸媒发表文学作品15万字”,当选,完全应该。
贾浅浅当选中国作协成员,这件事本身不存在问题,因为,这里没有为她专门开绿灯。问题出现在她的诗歌够不够发表水准?发表作品的水准,是评委会把握的吗?不是。贾浅浅的诗歌,是不是都是那样的屎尿体?不是。是不是都达不到发表的水准?不是。那几首被称为屎尿体的诗歌真的如屎尿那样不堪吗?也不是。其反传统、反道学、别有意义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争议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还有贾浅浅的父亲。她父亲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那著名作家的女儿就不能从事写作了吗?当然能,儿孙继承父业的人还少吗?不说家族企业,其它方面,世袭的多的是。庾信家族七世为文,王羲之父子书法二王,还被传为佳话呢!
儿女继承父业会被父辈荫庇吗?会。贾浅浅存在最大问题,就是她写的诗歌,被认为没有达到发表的水准,却顺利地发表了,而许多民间隐匿的诗人的作品达到了发表的水准,却发表不了。事实是不是这样?肯定有,也不完全是。但一定是存在这样看法,才引起嘲讽的。
这样的事新鲜吗?不新鲜,罕见吗?不罕见。其它行业更多。
为什么艺术这个行业不行呢?特别是文学艺术,表面上,是“文以载道”影响太大了;实际上,是艺术被神圣化了。王羲之的字千金难买,那么,农村十岁小孩的涂抹出来的春联,二分钱一副,就认为是胡闹吗?什么艺术不艺术,就是一种商品,有人买就是成功。武则天的尿盆子,在清朝不也是收藏的艺术品吗?还被人用来盛汤招待贵客呢!检验商品好坏的是市场,好不?说到底,是艺术品的市场不够完善,被认为水货被大卖了。
那么,贾浅浅和余秀华的诗歌,是不是艺术之外,掺杂了其它因素的滥竽充数的水货呢?
首先,掺杂了其它因素是肯定的。贾浅浅不用说,沾了他父亲的光。如果说贾浅浅发表的研究她父亲作品的评论,有可能是她父亲放水,值得怀疑的话,那贾浅浅写的诗歌,却是无论任何也看不出她父亲的影子的。唯一让人不快的是,诗歌的发表,是因为她父亲的光环照耀的结果。因为同样水准的诗歌,是发表不了的。
我们的文学环境是,僧多粥少。教育的普及,让很多人都能搞一搞文学,也让少数高雅之士的高雅的技能展示,普及成一种寻常人也能寻常为之的业余活动。艺术从业者的大众化,自然带来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这本来奠定艺术创作繁荣的基础,但因为艺术市场不够完善,普通大众想从大众化里脱颖而出,艰难至极,反而造成了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萧条景象。书店里,那些新民间文学——网络作品热销,而高雅的纯文学无人问津,与文学写手们在社会上两极分化一样,既互相看不起,又互相眼红。发表正规期刊的作者,渴望网络作品的销量,却不愿下凡入俗;民间写手像孙悟空一样,渴望被天宫承认、收编,却不是擅长的路径,只能在花果山上称齐天大圣。
其实,民间写手被认可加入神仙队伍有三条路,一是老老实实地写,这得靠绝对的天赋才华。这个是正路,但成功的人很少,因为拥有超高天赋的人,本来就不多。第二个靠贵人相助。好听的是找伯乐,大诗人白居易也要将他的“离离原上草”投给文学家顾况;大才如沈从文也需要林徽因徐志摩这样的伯乐呢!小才就更不用说了,普通的爱好者,找伯乐也没多少机会。况且伯乐太少,不好找。同时,找伯乐还得找外人,自己人当伯乐,其他行业可以,艺术不行。相声的规矩,不能拜自己的父亲为师,侯耀文就不能拜师自己的父亲侯宝林。贾浅浅也不能研究自己的父亲的作品,甚至不能搞文学写诗歌,虽然贾浅浅的父亲是贾浅浅的天然的伯乐,也不行。她必须牺牲自己的公平来适应天下的公平。哦,坏的世袭制,而不是世袭,世袭靠本事,世袭制靠血缘,贾浅浅写诗和发表诗歌有世袭制的影响力,仅此而已。这是世风引起的,但我还是要对民众不满贾浅浅入选国家级作协叫一声好,因为大家从中看到了世袭制的影子,也就是说,人们对中国盛行了几千年的世袭制深恶痛绝极了,他们仅仅看到世袭制的影子也会义愤填膺、愤愤不平,诉诸于文字,充斥于网络,叫嚣不已。究其原因,只不过文学从事者是弱势群体,可以批而已,与文学艺术的神圣性没什么关系。
第三种,是自己制造轰动效应,为自己创造出位的机遇。据说,香港一些影星,每有新的影片出来,主角都要炒一炒自己的桃色新闻,这广告效应好极了。唐朝诗人,那个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也是千金买古琴,假借召开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说,自己的诗歌写的和屈原一样好,没有被大家看到,弹琴只不过是业余爱好,却要污染大家的耳朵,太对不起大家了,就摔碎古琴,散发他的诗稿,一夜之间名扬京城。余秀华深得两者之精髓,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其胆气、其精神,真侠女风范也。这当然也是艺术品市场不够规范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奇思妙想、绝地反击。一般人,虽然心里向往之,也绝不敢做得如此决绝。
然而,检验作品的,终究是市场。广告也罢,伯乐也罢,都是敲门砖,进门自后,还得看作品是不是水货。倘若王羲之的春联随便印刷,十岁孩童的涂鸦肯定会不屑一顾。余秀华的作品,诗歌和散文,确实不乏上好的精品。贾浅浅的其它诗歌,没有看到,不作评论。看到的几首,不是什么精品,相当粗俗,却也有拙之极、俗之极的独到处。
在沉寂多年的文坛诗坛上,有这两位神人,一个从下往上闹一闹,一个自上往下闹一闹,搅动一些水花,是好事。文学创作,一潭死水,只会腐朽。而且,我认为,贾浅浅的闹腾更大一些,因为余秀华搅动的,仅仅是文学圈;而贾浅浅搅动的,是整个社会。谁让贾平凹是文学界的王者,贾浅浅是文学界的公主呢?靠实力存活、必须暴露在读者面前、而相对纯净的文学圈,世袭制的惯性力还这么巨大,圈子封闭的其他行业的世袭制的惯性力,又该是如何横冲直闯的呢?
挖一挖、扒一扒吧!这要比从莫言的作品里寻找莫言是汉奸的证据有一千万倍的意义。只是,你有没有这个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