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国的创始者原来是位守墓人

(2014-10-31 10:49:14)
标签:

越国

大禹

守墓人

创始者

百姓们

分类: 春秋三百年-5:越
越国的创始者原来是位守墓人



越国的创始者原来是位守墓人





    《吴越春秋》上说,当年大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他登上会稽山,在这里接见万国诸侯,分封有功之臣,赐爵有德之人。
    后来,他去世时就葬在了这里。
    大禹对群臣们说:“我死之后,就把我葬在这会稽山,用芦苇做外棺,用桐木做内棺,墓挖七尺,坟高三尺,台阶三级就行了,不要占人家田地,不要拆人家田埂,不得妨碍百姓们耕种,我们不能为了让死者安乐,就让活着的人去受那劳苦之罪。”
    天帝赞美大禹的德行功绩,就派群鸟来帮助这里的民众耕种。
    但是这些鸟儿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快有的慢,所以也就时而兴盛,时而萧条,收成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禹的儿子是启。
    启登上王位后,马上在会稽山南为他的父亲修造了一座宗庙。并且还派遣使者,按照每年祭祀的节日,一年四季都要到那里去祭祀大禹。
    又过了几代人后,是夏王少康。
    少康担心对祖先大禹的祭祀断了香火,就把自己庶出的一个儿子封在了那里,号称无余。
    无余的封地就是越国,当时的国普遍都很小,其实就是一部落。越国就这么来的。
无余所开创的这个越国,主要是干什么的呢?用今天的意思来说,就是守墓的。
    一个家族的亲人去世后,为了便于祭奠,有必要安排专人在这里管理。担任这项特殊工作的人,都是本家族内部的人,但一般不会是什么重要人物,重要人物很显然会有其他许多更重要的事去做。
    所以家族中血缘略远一些的,或是受其他兄弟排挤的,或是性格孤僻不怎么合群的,担任此职比较合适。
    少康的长子,将来是要继承王位的,其他的儿子们,是要分封为诸侯的,这个庶出的儿子无余,地位要低些,所以就把他分到了这里,赐的爵位是“侯爵”。
    他在这里的工作:奉守大禹之祀,掌管祭祀活动;打扫墓园,清理杂草;防止搞破坏的人和兽。大概就这几样。
    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他越国封地内的百姓供养,向他交税进贡。不过收成时好时坏,仅仅只够维持供给宗庙祭祀的费用。因此,他只好延着陵墓的旁边自己再耕种点田地,或是捕捉一些飞鸟、野鹿,以增加收入。
    他没有宫殿,更不谈装饰,史书上说他生活质朴,住的是和老百姓一样的房子。

    从无余之后,越国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他们很少与中原的国家有什么联系。往下传了很多代人,大约过了九百多年的时间,历史进入到西周。
    武王伐纣,推翻殷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开始封赏开国功臣。
    因为越国对大周朝廷没啥功劳,所以不是公爵;越国也不是大周王室里的亲戚,所以就不能封为吃皇粮的侯爵;他们也不算雄霸一方的强大势力,所以连伯爵也封不上。
    因此,就封了他们一个第四等爵位的“子爵”。从这之后,史书上就不再称越国的君主为“越候”,而是被贬为了“越子”。
    又过了五百多年后,到了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倒霉。
    那一代最没出息的越国君主,能力微弱,食不果腹,再也坚守不下去了,他就自己把他的君主之位注销了,成为一个平民。
    越国没有了国君,大禹的祭祀,也就从此而断绝了。
    十年之后,有个人站在禹的坟前指着天说:“我也是无余国君的后人呀!我们怎能眼看着大禹的祭祀就此中断?我一定要为百姓向上天求福,恢复我禹墓的祭祀!”
    这个人也是越君的后裔,号称无壬。百姓们一年四季都把贡品交纳给他,是他又重新恢复了对大禹的祭祀,所以他就在百姓们的拥戴下,成为了新的越君。

    从无壬开始,越国才渐渐有了君臣间的道义,有了尊卑上的差别。
    无壬的儿子是无择(提手旁改目字旁),无择一心一意的保着自己的国家,没有错失上天给他的每一次机会,慢慢强大起来。
    无择的儿子是夫谭。
    夫谭的儿子是允常。允常为越国国君的时候,正是吴王诸樊、吴王僚、吴王阖闾时代。
    吴国和他们挨的太近了,一个在今天的苏州,一个在今天的绍兴,因为吴国的疯狂扩张,所以和越国发生了矛盾,两国从此开始相互攻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