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最早的译诗《越人歌》

(2014-11-06 11:38:09)
标签:

越人歌

令尹

楚灵王

越语

古汉语

分类: 春秋三百年-5:越

中国古代最早的译诗《越人歌》



中国古代最早的译诗《越人歌》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献中,多有越人“鸟语”的记载。
    《后汉书》说越为“鸟语之人”,他们说话很难懂,叽叽咕咕的,听起来就像鸟叫一样。
    《孟子》里也有“南蛮鴂舌”这个词,鴂,是伯劳鸟,伯劳这种鸟叫声比较怪,与其他的鸟声不同。形容南方人的方言难懂,说话像鸟叫。
    《水经注》:“南八蛮,……不通华夏,在海岛,人民鸟语。”
    《吕氏春秋》:“蛮夷反舌,殊俗异习。”高诱注“言语与中国相反,因谓‘反舌’。”
    总之,越国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

    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听一个越国人唱歌。
    子皙,即熊黑肱,他是楚灵王的弟弟,楚平王的哥哥,因为他是楚共王的儿子,所以他的身份就是王子。当楚灵王外出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发动政变,废了楚灵王,他就当了一段时间的令尹。
    他当了令尹之后,有一天外出,在河中游玩,乘坐着刻有凤鸟的黑色游船,在碧波中荡漾,船上挂着叫不出名的幛幔,顶着翠丽的伞盖,旗子上插着犀牛尾巴,他的服饰斑斓富丽,船上钟鼓之声齐鸣。
    划船的是一位越人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一直注视着他。当钟鼓之声稍歇的时候,小伙子就怀抱着船桨,放声歌唱了起来。
    歌声的旋律非常的好听,一下子就把令尹子皙吸引住了。
    但是,他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因为歌声是用越语唱的。当然就听不懂。
    歌词原文如下:“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就是这一头雾水的三十二个字,看的莫名其妙。它没有任何含义,仅仅只是用汉字标注的三十二个记音符号而已。
    所以,子皙说:“我听不懂越语歌,谁来帮我翻译一下?”
    马上就来了个翻译,当场把这首《越人歌》翻译成了楚国文字,原文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就是这位不知名姓的翻译,他当时的即兴译诗,使得这篇作品成为了有史可证的第一首汉语译诗。
    今夜是个什么夜晚啊,我能操桨于此洲流;今日是个什么日子啊,我能有幸与王子同舟。含羞怀情啊,不顾诟骂羞耻,心中痴迷不止啊,能够得遇王子。山有树啊树有枝,心里爱慕着您呀,您却不知。
    子皙明白了歌词大意,于是,扬起长长的袖袂,走过去,拥抱了唱歌的越人舟子,又举起绣花的锦被,搭盖在了舟子的身上,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求爱。
    (当时对于不同身份的同性相爱,非现代人所能理解。)
    这首赞美同性恋的《越人歌》,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的汉语译诗,而且也成为了楚辞体的源头。后来的楚辞,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式,应该说,楚国的辞赋受越语文化的影响颇深。

    古代的越人操着一种特有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发源于夏朝的古汉语,和后来的古代汉语是不通的,所以,中原人一般很难听懂他们说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会稽山本来是在泰山附近的,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山东地区,但后来逐次南下,在周朝各路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迁到了今天的江苏地区,到吴王寿梦时期,又被吴国再次挤压后,迁到了今浙江绍兴,所以当时就把这里仍叫做会稽。
    按这个思路来看,就不难理解了,他们的语言难懂,因为他们是古夏朝的语言。周朝扩张的时候,被当做蛮夷赶到边区去的。
    今天的广东话粤语,也难懂,他们其实也是发源于古夏朝的语言。
    在过去,粤语的“粤”,和越南的“越”,这两个字是通用的,一个意思。古时把越族所居的江、浙、粤、闽之地的各种越人分支,统谓之“百越”。百越亦作百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