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闲云讲说古本《西游记杂剧》
(3) 《西游记杂剧》中的酒
《西游记杂剧》在讲唐僧取经之前, 已经反复多次的提到了“酒”。这一细节是小说、电视上都没有表现出来的, 反差比较大。下面,
我们来看一下戏剧作者是如何描写酒的。
(一) 陈光蕊
唐僧的父亲陈光蕊, 在等船的时候, 说:“俺在这酒务儿里等着。”等了半天不见船来,
又叫道: “打酒来! ”
夫人劝他路途少饮。陈光蕊道:“世间万事,惟酒消除。”
对于陈光蕊好酒,
夫人是反对的, 喋喋不休地说了许多话, 你恨不得把琴、剑都当卖了换酒喝,全不学三闾楚大夫。又叹:
满朝都是些酒徒!
结果,
陈光蕊在江上被刘洪推到水里去了。
(二) 南海龙王
陈光蕊曾经买到一条金色鲤鱼,正要杀了吃,其鱼忽然眨眼, 陈光蕊想, 鱼眨眼必是龙也,就放生于江去了。
这条金色鲤鱼正是南海龙王。
南海龙王说: “小圣南海小龙,为赴分龙宴饮酒醉了,化作一尾金色鲤鱼,卧于沙上。被渔人获之,卖于百花店。有陈光蕊者,买而放之于江。此恩未尝报得。”
龙王喝醉了,
被渔人捕获, 差点成了别人的下酒菜。
(三) 刘洪
刘洪在被捕前,
也是喝酒喝多了, 睡在床上不能动。
刘
洪: 夜来酒多了几杯,今日身子困倦,起不来。娘子,你熬些粥汤儿与我吃。
夫
人: 孩儿去经两月,音信不闻,这贼汉害酒在家,若来时正好。谁想有今日
也呵!
结果,
唐僧引公人进来, 不费吹灰之力, 一把逮个正着。拿至大江边, 尖刀割其腹。
以上三人,
在出事之前, 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是不是想说都是酒惹的祸呢? 也不尽然, 因为作者还在另外两处也提到了酒,
却没有发生什么灾祸。作者只是通过这个剧本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已。
唐僧的母亲把唐僧放生于江中时,
将两股金钗,约重四两(合人民币四万多元),缚在孩儿身上,这是留给救孩子者的酬金。孩子被一个打鱼的人捡到了, 这个渔人并没有私吞金钗,
而是全部拿到金山寺来交给了长老。
在元朝的时候,
人分为十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僧的地位仅次于官吏, 所以, 这个渔人没有直接报官,
而是就近交给长老, 这是说得通的。
金山寺的长老,
在《杂剧》中称为丹霞禅师。
渔人拜见禅师后,
道: 今早小人打鱼,见个漆匣儿,内有一个小孩儿,与长老看,莫不是妖精怪物么?
禅师点看后,
道: 渔翁,这金钗与你,拿将去买酒吃。
这两个金钗,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喜”了, 然而,
从禅师嘴里说出来, 仅仅只是拿去买酒吃。
后面还有一处写酒写的更有意思。
唐僧报仇后,
奉皇命前去西天取经, 出发的这一天, 百官都来送行, 场面甚为隆重, 筵席也甚为丰盛。
都听说今天城里送国师唐三藏,到西天取经去, 大家都跑来看热闹。城外有个张老头子, 也很想来看一看,
但老人家行动很不方便, 就没有去。村里有个胖姑也去赶热闹,
张老头子就叫她看了之后再回来讲给他听。
这一天,
不知道有多热闹, 文武百官, 平民百姓, 都积聚拢来了, 踩高跷的, 唱戏的, 杂耍的, 各色人等,
都来热烈欢送唐僧远行。比过年过节还要热闹。
总之,
这个场面, 比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太宗送行, 不知要热闹多少倍!
在这个场面里,
领头的官员就是帮唐僧报仇的人: 洪洲太守虞世南。
虞世南带着百官请唐僧入席就坐, 吃了饭再走。虞世南道: 奉圣旨, 小官等在霸桥设帐,请师父下马,受了筵席便行。
当然,
陪吃坐席的人只能是高级官员。老百姓呢? 那是没有资格上桌子的, 只能站在一边看吃。
那个村里的胖姑回去之后, 张老头子就问她, 看的是什么啊,你对我细说一遍。胖姑道:
不是胖姑儿偏精细,恰便似不敢道的东西,说了恐惹得傍人笑我。
张老头问:
官人们怎么送他?
胖姑道:
好笑,官人们不知什么打扮, 都弯着腰, 低着头,一个个吃得醉醺醺的,
脑门都贴在地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