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闲云讲说古本《西游记杂剧》
(2) 唐僧父母的早期形象
唐僧的父亲陈光蕊, 这一角色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一次是电视剧86版西游记。
电视上的陈光蕊,
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是: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表演的非常到位。
在《西游记》的原著里, 陈光蕊究竟是个什么形象, 作者没有着重描述, 没什么鲜明的特征, 你会觉得很模糊,
只知道反正是有这么个人而已。
而在原著的原著《西游记杂剧》里面,
陈光蕊是有性格特征的, 但他不是电视上刻意美化的那种十分完美的形象。
在《杂剧》里面, 陈光蕊是一个好酒之徒, 也看不出有什么较高的理想与追求, 也爱好享乐,
他与正常人一样, 是有缺点或有较大缺点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陈光蕊:
俺在这酒务儿里等着。王安觅船去,怎么不见来?
夫
人: 此一行奈妾有八个月身孕,惟恐路上艰难。
陈光蕊:
夫人放心,吉人自有天相。
夫
人: 到这里也没奈何了。
陈光蕊:
打酒来!
夫
人: 路途少饮。
陈光蕊:
世间万事,惟酒消除。
一句“打酒来!”刻画出了陈光蕊的基本行为特征,
后面紧接着再来一句“世间万事,惟酒消除。”反映了陈光蕊的人生观。
陈光蕊没有警惕性, 且刚愎自用, 听不进意见与劝告, 糊里糊涂的就上了恶人的船,
当夫人表示有怀疑的时候, 陈光蕊还怪她多事, 不仅如此, 陈光蕊还怪夫人没有打扮得漂亮些,
不好见人。当贼人向他说明要加害他时, 他简直懦弱到了极点!
因此,
《杂剧》描述的唐僧之父陈光蕊其实是一个糊涂官, 没有说他坏, 只是糊涂,
尽管“几年积学老明经,一举高标上甲名。”但对世事一窍不通。
陈光蕊这个糊涂官被水贼刘洪所杀, 作者并没有给予同情心, 而认同这是他命中注定,
该有此难。
当家童王安引刘洪来见了陈光蕊时,
王
安: 这梢公是洪州人,致俺雇他船去。
陈光蕊:
好个梢子。
夫
人: 这人敢不中。
王
安: 小人眼里识人,夫人放心。
夫
人: 听了他语言无味,觑了他面色可恶。
陈光蕊:
夫人,你多事,你是汉时许负。(许负, 女, 汉朝人, 能未卜先知。)
夫
人: 我虽不是汉时许负,端详了他是个不良人物。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
后,张惶失措。
王
安: 夫人,我认得人。
陈光蕊:
不妨事。娘子,你灰头草面不打扮,倘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
夫人唱:
路途中何须用巧粧梳,金凤翘珠络索,却不道周亡殷破越倾吴,都则因美
艳姝。
江上, 刘洪停住船, 推王安下水。
夫人叫:
王安哪里?
王
安: 我眼里认得人,夫人。
陈光蕊此时居然不做任何反抗, 他抱住夫人哭起来了。刘洪一把揪住他时, 他还是只哭,
不反抗。
刘
洪: 相公,你前生欠我的,你的家缘过活妻子,都是我受用,明年这早晚是你
的死忌。
陈光蕊:
那艄子,我与你有甚冤仇,害我性命?
刘 洪: 这里呵,放你不过了。
《西游记杂剧》、西游记(百回本)和86版电视剧这三部作品是具有传承关系的, 然而, 他们所表达出的立场明显的分成了左、中、右三种类型,
其意义是孑然不同的!
1.
86版电视剧是以正面形式演绎的, 歌颂了唐僧的坚定, 悟空的正义, 佛菩萨的慈悲。故事情节也非常好看。
2.
西游记(百回本)是中性的, 它没有明确的善恶立场, 打乱了传统写法的老套套, 用四个字形容最为恰当: 亦正亦邪。
3.
《西游记杂剧》则是纯粹的在讽刺! 从开头一直讽刺到结尾。把些人物角色糟蹋的一塌糊涂, 很令人深思反省。
颂扬、中性、讽刺三种性格, 在这三部作品中,
都各自表达的淋漓尽致!
《西游记杂剧》就是描写讽刺的剧本, 那个时代的剧本就是流行讽刺!
故事一开始,
观音就表了态, 陈光蕊该有水灾, 不如此, 则不能传经过来。没有任何遮掩, 很直接地就表达出来了。
从陈光蕊的行动、语言来看, 头脑简单, 四肢又不发达, 还要老婆打扮漂亮些, 在江上遇害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不害他害谁?
所以注定有灾, 不要误以为是作者在宣扬宿命。
而夫人则是个很有头脑的女性, 下场却很惨。在后两部改编的作品中, 这个有头脑的夫人就再不能表现了, 一表现出她有头脑,
故事肯定编不下去了!
《西游记杂剧》还重点刻画了陈光蕊的家童, 来表现突出陈光蕊根本不能识人, 不会用人。
那个傻乎乎的家童王安, 一再地逞能表现自己:“我眼里认得人。”强盗都把他推到水里去了,
他还在喊:“我眼里认得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