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不该喊这一声“上厕所”
山西祁县梁家村的小村姑,冷不丁喊出了一声“上厕所”,把正坐在电视机前沏好了茶,准备饱览一番开年大戏《走西口》的我从1910年代猛然拉回到现实的今天:哦,原来是假戏真唱!一个“假”字顿时令人兴味全无。本来嘛,1910年代清末民初的山西祁县农民根本不知“厕所”为何物时,怎么会喊出一声“上厕所”呢?实在令人难以理喻。现在去趟祁县仍不难发现,如今人们还是将厕所喊作“茅厕”,更何况100年前。尽管往后各集中的剧中人物都模仿山西口音称厕所为“茅厕”,但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不看吧,难以割舍。不管咋说咱也有一半山西血统啊,好不容易赶上一部家乡戏岂能不看;看吧,一嗓子喊出的“假”字当头,非但令人难以入戏,反倒平添了一份鸡蛋里面挑骨头式的“打假”心态,而且越看漏洞越多,过于繁缛的剧情水分太大,掺假过多。就这样,好端端的一份饕餮大餐,还没容你动筷子便被一粒老鼠屎害得没了食欲。其实,繁缛并不足为怪,情节繁缛已成为当今电视剧的通病,似乎不把故事编得错综复杂,不把情节搞得离奇古怪就不称其为电视剧,人们就不爱看了。真是咄咄怪事。
看得出来,该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在人物对白上下了一番狠功夫,乡音晋味不绝于耳。如此重视地方方言的一部戏,怎么就忽略了这么一嗓子呢?本人不敢说编剧功底不深,亦不能称导演无能,更不敢随意猜测是否是后期制作者的疏忽大意。但是,这一嗓子“上厕所”确实令人兴致索然。尽管这一瑕疵不如“天下兴亡,匹女有责”那么无知、哗然天下;也不似《红日》中你一句“反思”,我一句“沟通”的,把当今的时髦词汇强加在40年代的人头上那么可笑,但剧情依然为之减色,观众同样为之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