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登顶“鬼见愁”
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的一座山林公园。如今,因其成为久居喧嚣闹市、养尊处优的北京人——包括寄居京城的商贾玩客和“北漂”们爬山锻炼的好去处而远近闻名。
周六、日去香山,车如潮水人如流。走出停车场,更对眼前那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场景惊叹不已。直言不讳地说,北京还没有哪家公园周六、日的游人能超过这里。前往香山公园东门的坡路上,你会发现,潮涌般的游人中绝大多数是来公园爬山锻炼的。看看他们的行头、背囊便一目了然:头戴运动帽,足登运动鞋,身穿运动衫,擦汗的毛巾,饮水的杯壶,行路的手杖,一应俱全。他们是有备而来,每周必来,风雨无阻,寒暑不避,是谓名副其实的爬山族,抑或“驴友”。有的仅有三五年的登山史,有的则已坚持不懈了十多年。
步入雕梁画栋、龙脊飞檐的公园东门,放眼望去,马蹄形的山势上漫山遍野、密密匝匝,满眼尽是爬山登高的非常男女、白叟黄童。有的是携家带口,倾巢出动;有的成群结队,三五为伴。或沿着花团簇拥、绿树遮荫的蜿蜒便道拾阶而上,或跃入密林丛中,踏着林间崎岖的羊肠小道捷足先登。好大一座山,无处不是人。...
行至平台,登高近半,沿各条便道登山的人们在此汇聚。对于登山者来说,这里才是爬山的起点。
驻足平台,可以近距离地目睹登山族的芸芸众生相,品味一个个擦肩而过者的千姿百态。有边走边唱的,有赤膊上阵的,有赤足光脚与山亲密接触者,亦有扛着沙袋负重向上的“自虐者”。...
看到这些,你的脚步会情不自禁地追逐而去。说不定会有人冷不丁地一屁股坐在你面前的石阶上哀嚎:“不行啦,实在爬不动了!”惊得你一时不知所措。放心,他绝不会是步履蹒跚、令人担忧的老人,一准是大腹便便、肥头大耳的缺练者。...
咬咬牙,便在不知不觉中攀上了这段山势陡峭的石阶。前面的路渐渐平坦。一抬头,突兀挺立的主峰仿佛转瞬间立在了眼前,近得似乎可以用手去触摸。...
香山的最高峰仅有海拔557米,却有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香炉峰。登上香炉峰,虽没有“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的高远风光,却也可居高临下俯瞰半个北京城。
其实,我并不喜欢“香炉峰”这个名字,显得过于儒雅。尽管它可以倚仗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摆摆噱头,壮壮门面,但充其量不过是青烟袅袅,紫气缥缈。与山河浩荡的气概相比,它如同一副软绵绵的娘娘腔。
真正铭刻在我心的倒是峰顶南侧那一壁陡峭的悬崖——“鬼见愁”。好一个“鬼见愁”,何等的洒脱、痛快!把个“山大爷”的凛凛威猛活脱脱地吼了出来。难怪许多书誌典藉都将香山的最高峰记为“鬼见愁”呢。
何为“鬼见愁”?到底是鬼愁山还是山愁鬼?...
闭上眼睛展开遐想的翅膀去纵情飞翔吧!真不知是何人何时想出了如此耐人寻味的金言妙语,令世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是李杜在世,也恐难为之。
也许当年山中无路?兴许过去真的有鬼?...
如今,人非山依旧,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便道平缓,石阶平坦,攀上“鬼见愁”已如履平地、易如反掌,“鬼见愁”也该赋以新意了。但这意境深沉、含蓄的山名将会永远铭记在我心间。
当年崖边鬼愁山,
如今峰前鬼愁人;
浩浩荡荡登山客,
疑是天兵搜鬼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