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云会被推碾了多远?

(2011-02-06 14:03:10)
标签:

钱云会

温州

车轮

地面

小石子

证据

痕迹

速度

距离

杂谈

钱云会被推碾了多远?

http://s8/middle/51ac59cbh9b96e0eb3487&690

 

 

【图一】温州警方出示照片:肇事车辆在地面留下的刹车痕。(来源:凤凰网)

      温州警方给出的这张照片,地面留下的痕迹不完全是刹车痕,而是车轮在推碾死者的过程中,在地面形成的一条混合痕迹。这条混合痕迹难以成为刹车痕证据。

      我在一篇帖子(钱云会案警方刹车痕证据不足)简要分析了这个问题。

      下面结合【图二】,再做进一步说明。在上一篇帖子里,有些描述是不恰当的。

 http://s6/middle/51ac59cbh9b96e48fda65&690
    【图二】现场正面图(来源:重庆贷款网)

     三点说明:

    (1)从两张照片对比看,肇事车辆的右侧车轮,先后直接推碾过死者的如下身体部位:手臂——侧胸——颈部。死者前方由于推碾形成一个带状不均匀小土堆,说明在车轮推碾死者身体经过的地面,质地较松软。

    (2)车轮推碾死者身体上述部位,其中在死者身体直接推碾部位正前方形成了一个高约15CM的小土堆(刘剑峰),同时,死者未直接承受推碾的另一只手臂的前方也形成一条状小土堆,高约3cm左右,长度较长,目测不能准确知其具体长度。

    (3)现场存在推碾过程的其他证据。

     仔细观察温州出示【图一】,在地面痕迹右侧,在因推碾形成的拖痕平面上,有几颗小石子,其所处位置高于地面条状痕迹水平面。

 如果,地面痕迹是刹车痕,车轮直接作用于这几颗小石子,小石子直接承受车轮碾压力,由于推碾死者经过的路面较为松软,小石子应该在车轮碾压力下,应全部或部分(考虑到松软地面下可能是凹陷的柏油路面)下陷于拖痕水平面。而,【图一】温州出示照片显示,几颗小石子并未陷于拖痕水平面之下。

 这是因为,在车轮和小石子之间存在一个较柔软物体,车轮推碾过该物体时,如该物体有较强沾附性,小石子可能被该物体沾附。当该物体没有较强沾附性,推碾力经过后,小石子会停留在推碾痕迹的水平面之上。

      在这个案例中,小石子与车轮之间的物体,就是钱云会的身体。他的衣服是一种弱沾附力物体,小石子不能全部粘附在衣服上,因此留在地面拖痕水平面之上。

     注意到,温州警方说明案件时,也用了“推碾”这个词。

     既然存在一个推碾,就存在一个推碾过程,是否可以还原这个推碾过程的长度:时间,或距离?

     由于车速认定的差异,时间的还原现在看来比较困难。但,空间距离可以尝试探讨。

      首先看一副视频截图:

 

 http://s4/middle/51ac59cbh9b96e69e23c3&690

 

【图三 】网友现场拍摄钱云会案现场视频截图(来源:酷6网)

 

     【图三】这幅视频截图,地面显示一条明显带状印痕。带状印痕显示车轮以及车轮推碾死者的轨迹。由于视频清晰度不够,地面痕迹的确切状况不够清晰。

     但,车轮以及车轮推碾死者的轨迹基本可见。并非呈直线状。痕迹显示,车轮向前行驶过程中,有一个车轮小角度向右方转向过程。

     不知道温州警方是否现场做了更清晰的视频或图像记录。更清晰的画面,可以充分了解地面痕迹状况,更较精确辨认带状痕迹特征。

     暂借助另一幅图片,对此进行初步判断。

 http://s11/middle/51ac59cbh9b96e801d75a&690

 

【图四】重庆贷款网发布的现场图片(来源重庆贷款网)

 

      【图四】,是右后方半俯视现场图。

      地面痕迹较为清晰。

      其中,A指向的区域,是车轮以及车轮推碾死者身体留下的轨迹。

      B指向的区域,是死者脚部抠地形成的拖痕。

      A区域痕迹,非呈直线形,与车轮有一定角度,由于拍摄者身处前视右后方,角度大小仅从图片难以判断。但从痕迹可推断,车轮向前移动中,有一个小角度右转,与【图三】吻合。从车轮最后停下的情况看,参照【图三】,推碾死者车轮与后轮基本呈直线。这说明,车轮在小角度右转时,后来又有一个小角度左转的短暂过程。否则,难以在车停下后,前后车轮呈直线静止。

      【图四】显示地面痕迹与【图一】显示地面痕迹,直观上并不一致。从【图一】看,地面痕迹与车轮前示方向呈成垂直角度。从【图四】看,地面痕迹与车轮前示方向所呈角度并不垂直。

       从A指向的地面痕迹,难以判知推碾过程的距离。

       但,B指向的地面痕迹,是死者脚部抠地形成的拖痕。观察位于该段拖痕前方,死者鞋子,可以较清晰辨认出,死者鞋底的前部和前侧部,其颜色与鞋底其他部位差异巨大。暗色部分当是死者脚抠地时与地面接触的部位。这说明死者经受车轮推碾向前移动时,脚部曾抠地挣扎。一般地,死者如因外力碾压已失去知觉,脚部也相应难以用力。

       【图四】由于打上了网站水印,遮蔽了一块画面。从拖痕宽度与深度看,至少自C处开始,推碾已发生。经过一段距离,到达D处,在C——D这段距离里,拖痕在宽度、深度上,直观看比较清晰、规则,如上所述,一般地,死者如因外力碾压已失去知觉,意识就不能控制肢体行为做出反应,脚部等身体未受碾压部位相应难以用力。如果不是即死者死前尚有足够知觉,意识能够控制肢体作出反应,脚部等身体其他未受碾压部位可能用力挣扎,。此点至关重要,方可解释地面因死者脚部抠地形成之拖痕因何形成。在C—D这段距离里,钱云会可能尚未死去,故脚步抠地,留下一道清晰的拖痕。从D点向前,可以看到,死者脚部抠地形成的拖痕在E点区域基本消失。这说明,此刻死者失去知觉,意识不能控制肢体行为做出反应,脚部抠地动作结束。

        钱云会身体与车轮开始直接碰触后,在什么情况下,意识能够控制肢体行为做出反应——即使下意识反应,做出脚部抠地面行为,尝试挣扎,致使脚部抠地动作在地面留下一道拖痕?这与推碾经过时间和推碾速度有关。此点或能破解车轮的速度情况。

       【图四】还显示,死者脚部最终停留位置与脚部抠地形成的拖痕不在一条直线上,向左偏移了大约近半个脚的横向宽度。其原因可能(1)与车轮行进的方向有关。如前所述,车轮停下前瞬间有一个自右向左的小角度转向,(2)与碾压时死者的受力有关。不过尝试进行受力分析,智力所限,尚不能解释。

       可以确定的是,E—D距离,是钱云会的死亡距离。也是车轮推碾钱云会的一段空间距离。

   由于照片打上了水印,遮盖了一部分图像,C点向后的相应位置是都留有明显拖痕?

       还有一副未打水印,但被截取过的照片,与【图四】照片相同。

 

http://s3/middle/51ac59cbh9b96e9ffe692&690

【图五】图四未加水印的截图部分(来源:无聊网)(图片两条粉色弯曲平行线非本文作者添加,原图如此。)

      这幅图片中,A指向的地方,直观看似乎高出地面水平位置,或地面原本如此,或钱瞬间脚尖部位用力蹬地面所致,不能确定。但可确定,这里没有脚尖抠地拖痕。但是否没有推碾发生,由于缺乏A点后方的地面状况图片,难以确定。

      在B指向的区域地面开始不清晰凹陷,对比B点前方地面痕迹,可以确定,就照片所示部分现场而言,推碾至少已经从B点开始。

      B—D距离,是车轮推碾死者身体的空间距离。比【图四】C—D距离要长一些。

      从照片目测,这段距离的具体长度,尚待确定。

      酷6网发布的网友拍摄现场视频,虽不很清晰,但对初步还原现场有很大作用。

 http://s15/middle/51ac59cbh9b96f483d34e&690

 

 

【图六】网友现场拍摄钱云会案现场视频截图(来源酷6网)

 

     【图六】截图中,A、B分别指向的较大区域,两者差异明显。

      A区域,地面粗糙。B区域,地面相对更为平滑。

      A区域地面,明显留有较多突出于地面水平面的物体。说明,在这个区域,钱云会身体可能尚未直接大面积接触地面,可能车轮也没有与钱云会身体直接接触发生推碾。

     【图五】标识推碾开始发生的B点,在【图六】中的具体相对确切位置,由于视频模糊,难以判断。

     对比A、B两个区域地面,在B区域的某个位置,推碾开始发生的可能更大。

     A指向区域地面,地面留有较多突出于地面水平面的物体,是较大的的石子,还是泥块,或其它物体,视频模糊难以确认。从其数量较多,且大小不一——有的呈点状,有的呈块状,有的呈条状——可以说明,该区域地面部分较为松软。而且,这个区域的水平面,也没有经受较重物体朝向某个方向的推搓力。

     以上分析,在法律范畴的进一步可能解释,需要相关专业人士。

     【图一】温州出示所谓刹车痕证据照片,(1)不能充分显示车轮推碾死者在地面留下痕迹的全部信息。(2)拍摄者取像角度,不能真实反应车轮碾压轨迹。从更长的推碾轨迹看,推碾痕迹与车轮前示方向有一定角度,而温州出示图片,推碾明显与车轮前行方向垂直。

观者察之。

                                             易苇航

 声明:

(1)此文可随意引用。无需取得任何人同意。但不得改变原文叙述文字。 

(2)欢迎官方和非官方刑侦专业非和专业人士指疑/探讨。

(3)温州出示现场照片数量极少,且内容相当不完整,致使案件定论充满悬疑。本文只能引用网络资源,难审真伪。故此,呼吁温州发布更多、更完整反应现场的图片。且非数码相机拍摄,而应有底片存证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