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阅读札记(五)

(2011-02-04 16:56:36)
标签:

杂谈

    第五册(江苏、浙江地区)

    南京博物院藏品

1、[明]薛素素《吹箫仕女图轴》(绢本墨色。真迹)。署:“薛氏素君戏笔”。钤:“孙氏薛”(白)、“第五之名”(白)。王文治题诗塘(堂)

君超按:“孙氏薛”应该是“沈氏薛”之误。薛素素后曾为著名文人、嘉兴人沈德符(1578-1642)之妾,沈氏即《万历野获编》的作者。从印章来看,此图似为薛素素归沈德符后所作。但我对此图一直有“存疑”。“第五之名”,罗继祖先生曾在《薛素素脂砚及自画像》一文(见《枫窗脞语》(中华书局19842月》)中有云:“五为院行次,故有‘第五之名’小印,又有印曰‘五郎’,见《玉台画史》,非名也。”所谓的“五为院行次”即素素当年在青楼为妓时的排行。沈家是嘉兴的名门望族,故薛素素在“从良”嫁沈德符后,焉能再用当年“院行次”之理?此图曾为晚清端方(午桥)收藏,著录于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9月)卷二《书画》中,名为《薛素素小影》,纯属文人的臆想附会。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阅读札记(五)

2、[清]周亮工《仿大痴晴树烟岚图轴》(绢本墨色。真迹)。署:“庚戌(康熙九年,1670)秋仲笠人周元亮。”钤:“子晋一字笠人(朱)。”劳继雄按: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河南祥符(今开封)人。”

君超按:从未见清初周亮工有“子晋一字笠人”之说。查阅《赖古堂印谱》四卷,也未见有此朱文印。故怀疑画上的“周元亮”非祥符人周亮工,而可能是另外一人。存疑待考。

 

3、[宋]赵佶《鸜鵒图轴》(纸本墨色。真迹)。乾隆题诗塘并题。许乃普、沈兆霜等题。劳继雄按:此为南宋画,甚疲,但不是徽宗画。

君超按:这是一幅有故事的“名画”。曾为大收藏家庞莱臣收藏,并著录于《虚斋名画续录》卷一。该画在乾隆年间入藏清内府,乾隆在诗堂上题有“活泼泼地”,但《石渠宝笈》诸编未著录,画上和边绫两侧题跋、印鉴累累。光绪年间流出清宫,曾为南海銕画楼、玉峰周氏收藏,后归庞莱臣收藏。由于原作已经破损不堪,庞氏就重金邀请名画家陆恢精心对摹两幅,然后将原作销毁。故世上仅存两幅《鸜鵒图》摹本。一幅在1936年被日本人原田尾山购得携往日本;一幅在1961年由庞家后人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专携《鸜鵒图》,特地到湖北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请徐邦达、刘九庵、马子云三人对此画作真伪鉴定。三人皆认为是赵佶真迹,三人还写有文字证明,而对画中的某些“接笔”,认为最晚的下限可到元末明初。在1986108日,“七人鉴定小组”又对此画进行了重新鉴定,包括劳继雄在内的鉴定者全部“走眼”。20058月,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万新华先生在《收藏家》杂志上首次披露了此画的实情,此画的真伪始有定论,遂天下尽知。故此图最多也只能定为“下真迹一等”。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阅读札记(五)

 

常州市博物馆藏品

4、[清]弘仁《山水图册(十开)》(纸本墨色。真迹)。署:“壬申(崇祯五年,1632)九月渐江僧仁为与岑先生写此十帧。”

君超按:此图册十开全是伪作。弘仁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1610年),故可知此年弘仁为二十三岁。弘仁在三十八岁时,即清顺治四年(1647年)在福建武夷山,皈依古航道舟禅师,剃发出家为僧,始用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僧等。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在二十三岁却用三十八岁时的名号?我曾写有《记弘仁的一本山水册》一文,详细考证此图的真伪。鉴定大家在匆匆的“目鉴”时,也往往会有“走眼”。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阅读札记(五)

 

浙江省博物馆藏品

5、[元]王蒙《松窗读易图卷》(纸本设色。资料)。周天球引首“文苑二绝”。谢稚柳说:“当初杭州方面托沙孟海去上海找钱境塘请向吴湖帆买富春图(君超注:即《剩山图卷》),吴湖帆要与王蒙松窗读易图卷一起卖。沙孟海找谢稚柳,谢稚柳与吴湖帆谈,吴湖帆同意只卖一件。后钱境塘打电话给谢稚柳,吴湖帆告知钱境塘他没有答应,后沙孟海又找谢稚柳。谢稚柳光火,跟沙孟海说,你去跟杭州讲,杭州方面说只买一件,却跟吴湖帆谈两件。结果就把此图买来了。此图原先在北京已闹了一年,吴湖帆也要想搭卖出去,当时张珩不干。”劳继雄按:饶介题(伪),文嘉字真,王蒙画伪,但画要到明。

君超按:当初吴湖帆并不想卖黄公望《剩山图卷》,但浙江文物管理部门却一直想要购买。真正说动吴湖帆想卖此图的是钱境塘。吴湖帆当时出价五千元,这几乎是当年浙江文物管理部门一年收购文物的资金,另外还要搭卖王蒙《松窗读易图卷》,他是想让浙江方面知难而退。但浙江文物管理部门最终还是“咬牙”将两图全面购下。此事吴湖帆实是“两头不讨好”,上海方面埋怨他不该将《剩山图卷》卖给浙江;而浙江方面则又埋怨他“强搭强卖”。

 

6、[明]林雪《雪景寒林山水图轴》(绫本墨色。真迹)。署:“天启元年(辛酉,1621)小春写于柳浪巷。”自钤:“天素”(朱)、“林雪”(白)。

君超按:林雪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妓女画家,字天素,福建建宁人,生卒年不详。后从良,据说晚年遁入空门。董其昌、陈继儒、李流芳、曹学佺、陈文述等人对她颇为青睐。她曾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交游皆名人高士,后来还乡。林雪传世作品极少,上海博物馆藏有二幅,南通博物苑藏有她的一幅《观音像图轴》(绫本墨色。真迹),见《实录》第四册2109页。署年“已酉”,劳继雄定为是“1669年(康熙八年)”。黄书梅在《林雪:一位明末名妓画家的生平与艺术》(见《美术史与观念史(VII)》,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月)一文中,认为林雪存世作品最晚者作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此说似误。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阅读札记(五)

第六册(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天津地区)

安徽省博物馆藏品

7、[明]陈洪绶《秋林啸傲图轴》(绢本设色。真迹、精)。有图。署:“洪绶画于无见阁。”劳继雄按:此图用范宽之笔法,运龚贤之墨气,画颇为精致。

君超按:此图的笔墨风格在陈洪绶山水中极为少见,也可以说是仅此一件。用范宽密如繁星的“雨点皴”,加龚贤的积墨皴染法,树木、岩壑的画法上极具功力。今人一般将《五泄山图》(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视为陈洪绶山水作品的“标准件”,而《秋林啸傲图轴》则是一件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此图在翁万戈先生编著的《陈洪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8月)一书中未有刊印。翁先生收藏有一幅陈洪绶《芙蓉人镜图》轴,亦署“画于无见阁”,定为1633年作品。约是三十四五岁时的作品。我们熟悉陈洪绶的人物和花鸟作品,但对他早期(风格转型前)的山水作品则研究得不多。

 

山西省博物馆藏品

8、[清]缪曰藻《楷书寿安麓村四十书轴》(绢本。真迹)。有图。署:“麓村长兄四十初度(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50)。”劳继雄按:麓村即安仪周。

君超按:江苏吴县人缪曰藻(1682-1761),字文子,号南有居士,祖籍河南召陵人。其父缪彤曾中康熙六年(1667)一甲一名进士(状元),缪曰藻亦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榜眼及第。曾任太子洗马(负责图籍文书之职)所著《寓意录》(1733)一书,是中国古代书画著录书籍中之较为著名之《楷书寿安麓村四十书轴》云:“绘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黄一峰九十而貌如童颜。沈石田、文衡山皆臻大耋。盖笔端造化,吐露万象,玩物适情,以画为寄,烟云供养,胸次自别也。书祝麓村长兄四十初度。吴趋缪曰藻。”书法内容乃节录自董其昌《画旨》中的文字。

清初大收藏家安岐(1683-17451746),字仪周,号麓村,晚号松泉老人。著有《墨缘汇观》(成书于1743年)一书,是中国鉴藏史上一部著名的书画著录之书。如果依据安岐的出生年计算,四十岁应该是康熙壬寅(1722年,实岁三十九),而非1750年(乾隆十五年庚午)。在清初书画著录史上,缪曰藻《寓意录》、吴升《大观录》、吴其贞《书画记》、佚名《装余偶记》(我认为是梁清标收藏佚目一部分)、安岐《墨缘汇观》诸书,在书画的著录上有“重复”或“交叉”。但一直未见缪曰藻和安岐交往的文字记录,而《楷书寿安麓村四十书轴》则是一件重要的文献资料。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阅读札记(五)

 

9、[元]王渊《桃竹锦鸡图轴》(绢本墨色。真迹、精)。有图。署:“至正三年(癸未,1343)冬腊月钱塘王渊若水为仲华良友画桃竹锦鸡图。”下钤印记三方。劳继雄按:此图原用四十元人民币购买三幅中的一幅,出于山西文物商店地下室,1983年送至故宫修复装裱。

君超按:王渊字若水,号澹轩,元代晚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王渊是元代最重要的花鸟画家之一,传世作品约有十余件,皆收藏于海内外博物馆。其中不无“存疑”之作,但公认是“标准件”的有三幅:《花雀珍禽图轴》(又名《竹石集禽图》,上海博物馆藏)、《桃竹春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雉图轴》(又名《桃竹锦鸡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皆为纸本墨笔。而此幅《桃竹锦鸡图轴》(162.5x133公分)虽然是绢本,但至少也可定为“下真迹一等”,也是典型的“墨花墨禽”之作,可惜知者甚稀。王渊题款多用隶书小字二行,分别写明年号和受画者上款。近年于拍卖市场中,我曾先后见过几件所谓的王渊花鸟作品,无一真迹。有些尽管曾经著录和题跋累累,但其实年代连明代中期都不到。而某些鉴定“专家”居然还为之撰文,百般褒誉为“真迹”。此非“走眼”,似有“作托”之嫌。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品

10、[元]边鲁《起居平安图轴》(纸本墨色。真迹、精)。署:“魏郡边鲁制”。钤“边氏鲁生”(白)。劳继雄按:画为王渊系统。

君超按:20081月初,我曾到天津艺术博物馆(新馆)参观,见到过这件《起居平安图》。但我记得好像并非是立轴,而是镜片,画的四周用有机玻璃条镶嵌在玻璃橱内壁上。我当时也有些不解,因为在所有的书籍中,此图均标为立轴。此图命名有“鸡鸣将旦,为人起居之意,以雉鸡代替雄鸡,再加上“竹(祝)报平安”,故名《起居平安图》,但感觉稍有些不切画意。所以徐邦达先生在《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1月)一书中将之命名为《花竹锦雉图》。此图是天津著名收藏家张叔诚先生在1981年捐献,现为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但我怀疑此图上下两端和右边部分可能曾有过裁割,而并非是原作的全貌。

《起居平安图》(118.5x49.6公分),是边鲁的传世“孤作”,也就是说全世界仅此一件。而且因为边鲁有维吾尔族血统,所以此画的价值就更加非同一般,并屡经出版,也成为了元代花鸟画史上的一个“标本”。边鲁后来定居在安徽宣城,所以他有可能鉴赏到王渊墨笔绘画的作品。边鲁或许是王渊的“私淑弟子”,但在构图方面却比王渊更加的疏朗、秀润和古逸。在元代的花鸟画家中,边鲁仅凭一件作品就名留画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阅读札记(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