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茶禅一味”是一个茶道用语。对修习茶道的人而言,总会不经意间听说过这个词。
从日本茶道角度,“茶禅一味”(ちゃぜんいちみ)的含义是,
茶道经由“禅”缘起,茶道与“禅”两者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有着较高的统一性,包括相应的意境。
例如,大林宗套说,“茶味は禅味を兼ねる”。大意是,茶味之中蕴藏禅意。而寂庵宗沢所著的《禅茶録》中说,“茶意は即ち禅意なり”。大意是,茶意即禅意。
再如,千利休说,“茶の湯は第一仏法をもって修行得道することなり”。大意是,茶汤之中有修行得道的第一佛法。而千利休的高徒山上宗二说,“茶湯は禅宗なり”。大意是,茶汤之中有禅法。
也就是说,日本茶道各个代表人物对于“茶禅一味”的诠释有所不同,但所指的意境一致。
令人好奇的是,日本的茶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与禅联系起来的呢?
事实上,这与位于日本京都紫野(京都市北区紫野大徳寺町)的“大德寺”有较大的渊源。而这个大德寺属于禅宗分支的临济宗。
在日本被称之为“诧茶之祖”的村田珠光,曾向以复兴大德寺而著称的一休宗纯(即中国人熟知的“聪明的一休”)学过禅。之后,许多茶道界的名人也大都有过曾在大德寺修禅的经历。
后来,日本著名的茶道人物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也曾在日本大阪的南宗寺(なんしゅうじ)修习禅理。而南宗寺就是属于临济宗大德寺宗派的寺院。因此,日本临济宗才是日本茶道中“禅理”的真正源头。
禅理在茶道中普及,以至于近代被誉为“煎茶之祖”的卖茶翁(ばいさおう,1675--1763,日本江戸中期の黄檗宗僧人),也在向大众卖茶赚钱的同时,不忘宣扬禅理。
但是,以此来理解“茶禅一味”容易走进一个认知误区。以为理解“茶禅一味”的重点是放在茶与禅的关系上。
事实上,从禅理来解,“茶禅一味”的真正重点在于“一味”,而不在“茶禅”。
什么是“一味”?追本溯源,无论是临济宗也好,其它的宗派也好,禅理的源头只在禅宗。而“禅宗”的特征在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就是不依赖于语言文字,提倡顿悟而明。因此,所谓“一味”,是指“一味禅”。
而“一味禅”特指像如来禅、祖师禅等纯一无杂的最上乘禅。与之相对,就是杂修不纯的“五味禅”。
据 《禅宗正脉》卷二:“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诸方学五味禅去。师曰: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曰:如何是一味禅?师便打。僧曰:会也!会也!师曰:道!道!僧拟开口,师又打。”
后黄檗闻之,赞曰:“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又,日僧道元《永平典座教训》亦谓:“作恁功夫,便了得文字上一味禅,去也。若不如是,被诸方五味禅之毒,排辨僧食,未能得好手也。”
所以,在禅宗高僧看来,“一味禅”才是禅宗的上乘之境。
与之相关,就是如何理解“茶道”二字。在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书》(《茶の本》)中讲述了茶道的本质和真髓之处,原文是:
“茶道は、雑然とした日々の暮らしの中に身を置きながら、そこに美を見出し、敬い尊ぶ儀礼である。そこから人は、純粋と調和、たがいに相手を思いやる慈悲心の深さ、社会秩序への畏敬の念といったものを教えられる。茶道の本質は、不完全ということの崇拝物事には完全などということはないということを畏敬の念をもって受け入れ、処することにある。不可能を宿命とする人生のただ中にあって、それでもなにかしら可能なものをなし遂げようとする心やさしい試みが茶道なのである」。(大久保喬樹 訳)
我将其粗略翻译一下,中文的大致意思是:
“茶道‘隐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茶道不仅呈现自然之美,也派生出尊敬他人的礼仪规范。茶道让人处于一种纯粹和融通的心境之中,教会人更多地换位思考,加深自我的慈悲之心,以及对社会秩序所应怀有的敬畏之心。
茶道的本质就是崇尚“不完全”(不完整)(译者注:非完整的自然常态,但又非一般所理解的“残缺”之意)--也就是承认世间并不存在真正“完全”(完整)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充斥着众多“不可能”的人生宿命之中,怀慈悲之心尝试各种“可能”(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便是茶道。
暮初对这段话的体会是,茶道与非茶道之间只差一个心境。茶道原本就存在于我们周围,但在日益浮躁的现实社会中,茶道与非茶道之间又缺少一个转换通道或阶梯。茶道的心境是一个全新的、纯粹的、圆融的、流畅的、自然的精神境界。茶道之中有慈悲、有敬畏、有礼让,有对于“不完全”(不完整事物)的包容之心和坦然面对之心,有对于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付出努力的决心,以及行为上的细致。茶道中所培养的心境,看似柔软和圆润,实则是金刚之心,超然物外,不受任何恶念的侵害,不受世俗功利的污染。茶道的心境就是禅的心境,由茶道而入禅道,便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可选路径。
日本茶人千里休所总结的“和、敬、清、寂”四个字,与其说是茶道思想,还不如说是四种心境层次,或者说是心境之“四相”。而山上宗二所揭示的“一期一会”更是将茶道提升到时空转换、世事无常的境界。在暮初看来,茶道即彼岸;彼岸即重生。
前面提到大德寺,有一个典故不得不说。
中国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境界来品茶,感悟到其中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
在南宋末年,日本高僧荣西两次来中国参禅,并将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一书,以及“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大德寺,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禅宗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初入大德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因珠光在参禅时经常打瞌睡,后听闻唐代赵州和尚(从谂禅师)的口头禅“吃茶去”,竟让珠光因此悟道,成为日本茶道的鼻祖之一。
“茶禅一味”墨宝真迹现珍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禅宗大德寺派对于日本茶道的影响如此之大的由来。大德寺也因茶道文化而名闻遐迩。而“茶禅一味”正是日本茶道的灵魂所在,奠定了日本茶道最基本的审美价值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