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江暮初
姚江暮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75
  • 关注人气:3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心学的结构

(2021-04-02 20:08:3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谢绝一切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并由他的弟子和信仰者继续完善的一整套学术体系。既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理应有与该体系相应的结构。而对于阳明心学结构的认识,各个时代曾有过不同的探讨,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以举二个例子来说明:
         一、郭沫若先生的见解
         他在《王阳明礼赞》中说:
       我在此且把阳明思想的梗概撮录如下列的表式吧。
               一 万物一体的宇宙观:
                      公式 ——“心即理”。

                二  知行合一的伦理论:
                       公式 ——“去人欲存天理”

                    工夫(1)“静坐”,
                           (2)“事上磨炼”。

         这样虽是简单的表式,但我觉得是阳明思想的全部,也便是儒家精神的全部。此处所说的“理”是宇宙的第一因原,是天,是道,是本体,是普遍永恒而且是变化无定的存在,所谓“亦静亦动”的存在。

    二、严复先生的见解
         他在《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序》中说:
      “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其言既详尽矣,又因缘际会以功业显”。

        以上是二人对于阳明心学结构的认识和探索,各有千秋。二人可谓是开创了探索阳明心学结构的先河。而后来的学者,虽然力图创新,无奈珠玉在前,总体上仍是拾这二人的牙慧,无非是各种组合和翻版而已。
        比如,当今学者,一说到阳明心学,就强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观点,但很少能说清楚这几者之间的逻辑承接关系。更不要说如何应用了。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分析“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必有事焉”等观点之间的逻辑承接关系、本末关系问题、终始关系、先后关系,才能真正了解阳明心学。这就是了解阳明心学结构的必要性。
         在郭沫若看来,“万物一体的宇宙观”才是阳明心学的根基,反映在学说的普及和推广上,就以“心即理”作为“万物一体的宇宙观”观点的学术体现。
        也就是说,“心即理”和“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共同指向同一个终极原点--天理,二者在“天理”层面上趋于一致。而“心即理”和“万物一体的宇宙观”都是天理(道、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和干涉的。也就是反映了最真实的自然之理。
         人的意志不能改变“天理”(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但是能改变人自身的认知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就是人在主观层面的有所作为。而通过“存天理、去人欲”的方式,目标是为了净化自身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主观层面的“良知”心境与客观层面的“天理”境界,完全对应而无遗漏。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入圣境界,也是“致良知”努力的终极目的。用现代的视角来看,就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这就是以“心即理”(道心与天理原本无间相连、无缝相合。只因人心昏蔽,导致道心不明,天理也不明,以至于行为不合理)作为价值观,而以“致良知”(净化自我心灵,培育道心以感应天理,让良知在道心中自然呈现出来)方法论,以“知行合一”(主观层面的“良知”心境与客观层面的“天理”境界完全对应而无遗漏。知行合一的本质是知“道”和行“道”,即知行在道的层面的完全统一)的圆熟境界作终极目标,从而形成一个自我修炼的实用体系。   
       郭沫若注意到,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训练方式,这就是“静坐”和“事上磨炼”。其中,“静坐”就是“默坐澄心”。而“事上磨炼”就是孟子提出的“必有事焉”(尊重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而严复则注意到,阳明心学就是以“致良知”为核心,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作为体认天理的归依和“致良知”的两翼。而不失时机地借势于“因缘际会”来彰显阳明心学的实效特色。这是检验学者的个人实践成果的最好证明。
        对此暮初认为,这就为之后姚江学派的学风,即“实理、实学、实用、实行、实效”的治学态度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思想底色。
       王阳明高徒钱德洪说“先生立教皆经实践,故所言恳笃若此(《传习录》)。由此也说明,王阳明的学说,并不仅仅是思想层面的理论结晶,也是经实践验证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实用工具。能用,还是不能用,这是评断学习成果的最好标准。
        作为阳明心学的初学者,光看《传习录》或《王阳明全集》可能会觉得阳明心学缺乏体系化,或碎片化的支离感觉。尤其是近年来,各路专家井喷而出,不免鱼目混珠,混沌重障,让初学者分不清真假阳明心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郭沫若和严复的见解和思路,分清阳明心学中的重点,以及这些重点之间的承接关系、本末关系、终始关系和先后关系等结构,构建清晰的逻辑关系,最终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体认”这些原理,努力达到“学问纯熟”,最终对阳明心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也就是说,在对待阳明心学的学习态度上,在“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这三种方式选择上,不依赖于“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本意并不是指“生下来就有知识”。但是习惯上仍以“生下来就有知识”来理解。积习难返。)“学而知之”,而是自觉选择“困而知之”(在具体事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在困境的突破中实践阳明心学,从中获得属于个人的崭新理解和切身体会。
         阳明心学是一门开放性学术,并不是一门闭门造车的学术,熟读阳明心学未必一定理解阳明心学。必须经历实践的磨炼才能有所体会。 
         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明确指出,“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明儒学案》)
        了解阳明心学的结构,一个最实用的功能就是辨别假专家。也就是说,一个专家无论他如何天花乱坠,名气巨大,但他所说的东西能否在听众个人的实践中用得着,能否可以帮助人们“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才最说明问题。
       在对待专家的问题上,应秉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的原则,以及“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态度。尤其要重点审视专家立论的前提条件是否真实、合理。
       毕竟,任何专家都替代不了自己的参悟与实践。王阳明说“吾性自足”(去除人心的昏蔽,坚守道心境界,随地随地、持续不断地感应天理以求良知;坚持为善去恶,自觉充实自我的良知)“不假外求”(不依赖于他人之知,力求自我有所感悟)就是表达这层意思。
        此外,阳明心学如同哲学,具有“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特征。因此它的原则相对简洁。严复评价说“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把阳明心学弄得晦涩难懂,一定是方向错了,或是别有用心。而把阳明心学弄得非常俗气,方向也一定错了,或是另有目的。
        也就是说,将阳明心学越读越厚是“为学”,而将阳明心学越读越薄是“为道”。对待阳明心学的学习目标不同,取向也就不同。当学习阳明心学只剩下几条原则,而将其它都“忘了”的程度时,这几条原则就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功能。此时,可能已一脚跨进其门槛,能望见远处的山头了。
       而将阳明心学越读越薄,它的本意并不是光读阳明心学著作,或是在其中寻章摘句、探赜索隐。而是要结合读现实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因此,必定是在“困而知之”中寻求真知。正所谓“君子之学,惟求其是”。
       之所以,郭沫若不提“致良知”,暮初认为可能有二个原因。一是因为“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所提出来的观点,用以概括之前的所有观点,是阳明心学的代名词,是一个总纲(标题)式的存在。比如,钱德洪在《五经臆说十三条》中说,“师曰:只‘致良知’,虽千经万典,异端曲学,如执权衡,天下轻重莫逃焉,更不必支分句析,以知解接人也”。
       既然讲结构,就进入其内容来谈了。假如再单独将“致良知”提出来,可能会与之前的观点叠床加屋,以至于累赘。并非郭沫若不懂。二是“致良知”并不是初学者可以领悟的。提出来恐怕会误导初学者,让初学者以为“致良知”是可以轻而易举地体验到的。反而产生轻视的想法。毕竟,连阳明弟子也犯此类的轻视错误,遑论后学者。结合严复的观点“高明往往喜之”。所以非高明者(利根之人)不足以论“致良知”。
       现在的学者,动不动讲“致良知”,实在是不知道“致良知”之前所需要做的功课和前提条件。牟宗三先生在《王阳明学行简述》一文中说,“言良知须大悟,致良知须笃行。不经大疑大闷,不能彻悟本体,良知非习气中之直觉本能也。不落于身上切实体验,则只玩弄光景,不足以作为人格建立道德实践之原则”(《生命的学问》(牟宗三 著),原载《幼狮月刊》 1954 )   
       由此也说明,不懂阳明心学的结构,就难以把握阳明心学的整体面貌。也说明为什么一些人学了不少关于阳明心学书籍仍心中无底、难有体悟的原因。



注1:利根之人
        利根,原指“悟性极高的根器”,相当于“慧根”,源于佛教用语。与之相对是“钝根”。
       按日语辞典的解释,“利根(りこん)とは。[名·形動]1 生まれつき賢いこと”(中文意思是,天赋聪慧)。
      《法华经·妙音菩萨品》“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记载,(王阳明说)“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