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为何要求学生静坐

(2021-04-04 19:11:03)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谢绝一切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宋明理学自其创始以来,就将静坐作为一个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收放心”。所谓“收放心”,是收敛起散乱、迷失的本心,让本心聚焦于道(天理)。
      《书·毕命》中说,“虽收放心,闲之维难。(虽然暂时收敛了散乱的心绪,却难以持续约束心绪)。《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学问这件事就是要将散乱的本心集聚起来而已)。
       当王阳明在贵州受谪期间,开始揭示“知行合一”之教。却让学者们一头雾水,根本不能理解。也让王阳明深感后悔,责备自己不该把自己所体悟到的高深境界,直接向学者们宣讲,让学者以为是他标新立异。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道德经》名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道德经》(四十一章)》)
       这就是说,高境界的人直接向低境界的人揭示只属于高境界的道理,无疑是对牛弹琴。因此,王阳明也深感世间“利根之人”太少,无法直接与王阳明的思想对接。
       事实上,翻开《传习录》或《王阳明年谱》,很少有王阳明与学生讨论“知行合一”的记录。主要原因也是在王阳明的学生中原有的学问积累深厚(皆为当时饱学之士,无一人是庸才),但反为学问所累。正所谓“成见太深,惟以圣贤为瞻;作茧自缚,难以破茧成蝶”。
        也就是说,悟道之人与非悟道之人的境界差异,直接阻隔了思想的交流。
        对此,王阳明“不得已”让学生学习静坐,来弥补一些境界差异。但是,这也为之后的阳明心学的没落埋下了最初的一段祸根。让一些低境界的人误以为光靠静坐就能进入阳明心学的境界,正是舍本逐末。
        《王阳明年谱》说,“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既又途中寄书曰:“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也。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已,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用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大意是,阳明先生说,“想起在贵阳宣讲“知行合一”的一段经历,深感后悔。原因是大家对于“知行合一”理解五花八门,无法找到进入的路径。此后,不得已与这些学生们在寺庙内静坐,让他们在静坐的氛围中体会自己的本心,寄希望于他们在静寂的心境中找到一丝感觉”。后来又感觉有所不妥,寄信给学生们说,“之前在寺庙中提议大家静坐,并非是要学佛家的禅定。主要是由于大家平常习惯于围绕世间的具体事务,而忘记了关照自己的身心,所以提议大家静坐,以此来作为“收放心”的一段功夫。程明道先生(程颢)曾说过,“开始追求学问之道,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知道在什么地方用力)。深究学问之道,要求有自己的切身感悟(有得力的感受才到火候)。所以大家应在这个点上来用功,才会有所进步,不假时日也会有切身的感悟。

        郭沫若先生在《王阳明礼赞》一文中,对于“知行合一”宗旨在身心修行上的理解是,“去人欲、存天理”。并指出二段功夫,一是“静坐”,二是“事上磨炼”。
        其中,对于“静坐”一段,由于王阳明所有著作中并没有明确如何修炼,只有“默坐澄心”的描述。只是明确了并非是佛家的“禅定”方法。
        所以,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选择了冈田静坐法,并在经过自己的修炼后,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据郭沫若记述,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四点:
        一是呼吸。吸长而缓,呼短而促,宜行于不经意之间。
        二是身体要求端坐。头部要直对前面,眼微闭,唇微闭,牙关不相接,不可紧咬。后背微圆,前胸不必开张,心窍部宜凹下,两手叉置在大腿上。腹部要求上腹凹下,臀部向后突出到可能的地步。脚位两膝不并,可离开八九寸光景。
        三是精神上不可用力。注意力要放在脐下,脑中要无念无想,但想念不能消灭时亦不勉强抑制。
        四是时间上要以午后一时至二时为宜,至少坐三十分钟。地点不论,在办公室内也可以,在公交上也可以,随处都可以实行。

       说起来郭沫若当初选择静坐,起因并不是为了钻研阳明心学,而是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无法入睡,胸部作痛,记忆力又全部消失,甚至到了“屡屡想自 殺”的程度。
        或许是天人感应。在偶然间,他在日本书店买了一套《王文成公全集》,在学习的过程中萌生起静坐的念头。为此,又购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之后,每天静坐半个小时,每天读《王文成公全集》十页。不到二个星期,所有的症状开始消退。这便是郭沫若自身的真实经历。
        从郭沫若的经历,也可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的含义。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事上磨炼”。额外也让我们了解如何治愈抑郁症的实用方法。
        总之,以上文字的描述主要想表述一层意思。这就是要对阳明心学怀有敬畏之心,毕竟王阳明悟道后的心境是超凡入圣的心境,不能以我们的当代理解来妄加猜度。
        而且,对于境界而言,任何的文字描述都是苍白无力、挂一漏万。这从《周易·系辞上》,甚至是“盲人摸象”和“轮扁斫轮”等寓言故事中也可体会一二。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连王阳明的弟子也不能理解“知行合一”的深刻含义,作为当代人不懂“知行合一”也没有什么难为情的。怕就怕无知者无畏。
        对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观点,实际上是一些哲学命题,以几千来丰厚的传统文化作为背书,并不单纯是字面上的意思或简单的口号。便何况明代的文字语境与现代的文字语境何异于天壤之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加慎思。
        学习阳明心学,要依据文字记载,但又不完全依赖于文字记载。主要是要追循其中的境界。所有的桥梁都是为了路过,所有的路途都是为了经过,惟有道路的尽头才是要去的地方。对于阳明心学而言,道路的尽头就是天理的境界。
        王阳明曾强调“得鱼忘签”的道理。这就是说,目的是为了捕鱼,当捕到鱼时,何必追究是什么工具捕到的鱼。以此来借喻,目是为了得道,至于以什么方法得道,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当然,王阳明并不是说,方法不重要,而是相比于方法,更要关注于目的。毕竟,每个人资质不同,经历不同,学问积淀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行。
        王阳明曾说,“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传习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