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严禁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在日本的电视剧或漫画中,常常会出现“大義名分”这样的词组。当然,它的原始出典是在中国。
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只有“大义”“名分”的分别用法,基本没有“大义名分”这样的组合式表述。但在日语中,“大義名分”恰恰是日语中的一种惯用语,以体现一种大义凛然、当仁不让的气势,以求先声夺人。
从日语辞典解释来看,「大義名分(たいぎめいぶん)」とは、元は儒教に由来する考え方で「人として、また一国の市民として守らなくてはならない義務」を指します。現在では「行動の基準となる道理。行動を起こす際の根拠」という意味で広く使います。「大義名分が立つ」などといいます。
翻译成中文就是,“所谓‘大义名分’,最初是源自儒教的一种思维模式。它的含义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公民所必须遵循的义务’。在现代就将其引申为‘行为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或行为的正当理由’”。常见的例句是“竖立大义名分”。
最初的“大義名分”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子民,要严守臣民所必须具备的节义以及本分。二是行为的正当理由及根据。
从日本学者的考证来看,“大義名分論”源自日本朱子学(南宋朱熹所传的学问)的一个重要理念。这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明确主从关系,竭尽臣子的本分”。
也就是说,在朱子学看来,在理政治国的过程中,要重视以上下关系为特征的社会秩序,从修正君臣、父子的身份秩序入手,树立正确的社会关系。
这种思想也是在明朝灭亡后流亡到日本的朱舜水先生(注:浙江·
余姚人)在日本传播“朱子学”时所重点强调的一个观点。
流亡到日本的朱舜水先生被水户藩邀请作为水户藩的宾师。由于水户藩主常住江户(德川幕府政权中枢所在地,现东京)要比其它任何藩主更加拥戴幕府将军(源自最初给予水户藩的身份设定)。因此,“大義名分論”最初实际上就是要求各藩拥护幕府将军的一个口号。
同时,这种思想在编辑相关日本史书时,也成为辩明日本南北朝何谓正宗的依据。但到了幕府末期,被“尊王攘夷”运动所利用,作为推翻幕府统治、恢复皇权统治的一个口号。
也就是说,“大義名分論”最初作为拥立幕府将军的理论,却最终反过来成为压垮幕府统治的最后一根精神稻草。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大義名分論”在近代日本的企业经营理念也经常出现。比如,被喻为“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其著名的经营十二条中,第一条就是“「事業の目的、意義を明確にする」公明正大で大義名分のある高い目的を立てる”。
中文意思是,“要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要求树立光明正大,确立具有“大义名分”精神内涵的崇高目的”。
问题在于,这个“大义名分”的崇高目的是否合适,只有通过实践和市场来检验,并不是拍脑袋就可以确立的。
中国古语说“德不配位,必生灾殃”。因此作为中国人切不可盲目相信这个“大义名分”,而是应该明确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不可墨守成规,也不可好高骛远,不然自己挖的坑有可能最终把自己埋了。
历史证明,有时候说大话是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所以《论语•里仁》告诫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王阳明告诫人们要“知行合一”和“必有事焉”。
许多人只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却不知道同样重要的“必有事焉”,可能是尚未了解阳明心学的全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