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人对《传习录》的一点误读

(2020-09-05 12:36:5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阳明心学·系列
(原创文字,严禁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许多人读古代的书一根筋,非要判明一个是非才肯作罢。由此站在考据学的角度,依据学问的传承逻辑,以为学问应该“一以贯之”才算纯粹。
        持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先导了。事实上,即使是学术传承,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都略有改动。
        略有改动,就是有差异。这种差异的指向就是任何学问必须要为时代的需要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相对真理也具有时代性。
       许多人看待学问,是前人如何说,后人也就应该如何说,不允许有丝毫改动。殊不知孔子本人也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对于“善”的判断,本身以时代的价值观为准则,对于“改之”也是依据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作出一定的改良。比如,孔子讲仁,而孟子讲义。并非孟子叛经离道,而是孟子那个混乱的年代是要以“义”作为药引,而倡导“仁”就显得力量较弱了。
       同样,王阳明讲“致良知”也是根据当时的时弊而提出的,他的观点在当时不免有点惊世骇俗。这一点在《传习录》中徐爱的序言中也早已提及。但是,徐爱最终接受了王阳明的观点。当徐爱对各种观点进行客观辨析后,才渐渐明白了王阳明所领悟的“道”。 
       在《传习录》开篇,王阳明先生弟子中算得上最懂阳明心学宗旨的徐爱(也是王阳明的妹夫)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连徐爱这样的学问大家,包括王阳明座下的所有学生几乎都是当时社会的佼佼者,“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而当今之人就一下子就明白了王阳明在讲什么。这岂非是怪事?
        同时,今天的人对于古代思想的理解超过了古人?这本身就不合逻辑。所以,今天无论在捧王阳明的人,或是在诋毁王阳明的人,是否真正懂得王阳明,仍是一个疑问。
        以自己的浅薄来质疑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等同于自认为古往今来所有学问家的学问总和还不如你。这岂非怪事?
        事实上,当今天下还没有任何人有资格站在道德的高度,更不要说站在学术的高度来质疑古代的思想。事实证明,所有质疑古代思想的人,甚至连古人想说什么也没有搞清楚就乱批一通。看来,文化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的遗毒,真是难以清除。 
        事实上,古人的思想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凡存在总是合理的。我们仍要以虚心的态度向古人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今天唯一可以考虑的是,古人的思想对于当代有什么启发,有什么可以借鉴,以及如何改善我们的行为,以完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才是正道。
       如果这个要求太高了,那么至少在古人的字里行间,仔细体会属于那个时代的意境,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聆听那个时代独有的社会节奏,都是一种文化上的收获和补益。
       假如把批判古人当作是一个职业,却故意隐瞒前提条件和语境,当是包藏祸心,非君子所为也。
        换句话说,对于古人的思想以今天的价值观作出种种批判,实在是一件无聊的事情。毕竟,创造这些思想的人也听不见。何况还不一定批判得正确。
       例如,明代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与宋代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许多人就机械地认为一定是其中某一个人弄错了,偏执地认为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事实上,朱熹和王阳明各自的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处年代不同,分属于不同的语境。因此无法只取其一。
       阳明心学体系中有“百姓日用即为道”(出自阳明弟子王艮)的说法。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吴光等编校)。清代学者焦循揭示阳明心学的特点时曾说:“紫阳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小人”([清]焦循《雕菰集》卷八《良知论》,《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
          这就是说,至少在焦循看来,清代对于朱熹和王阳明的并存并无多大的异议,因为两个人所面对教导对象不同。也就是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所存在的“毛病”对症下药的途径有所不同。就象孔子对于不同学生的问仁,也同样给出了不同答案,却从没有人质疑孔子的不靠谱。那是因为孔子学生众多,资质不一。如果无视各人资质的差异、理解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最终将无法让学生在各自的认知理解范围内有所收获,就是做老师的失职。
       虽然老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老师的职责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而当代教育让学生养成了必须提供唯一一个标准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这正是当代学生的通病。不知自己患病,却将自己的毛病理所当然地当作衡量客观事物的准则,也是当代文化的不幸。
        由此可见,所有批判古人的今人,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这就是无法解读古人思想背后的语境,以及他们心中所遵循的那个“道”,就以自己所理解的“道”(甚至是伪造)硬塞给古人,造成“既成事实”。所以,所有批判古人的言语,实在是不值一驳。
        当一些人只懂得追求理论的正确性,却忽视了实践的可行性,何其可怜!
       《孙子兵法》中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教导学生之难,又何尝不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