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山仰止”的“止”究竟是什么意思?

(2018-10-11 14:58:23)
标签:

文化

分类: 阅读·写作·习诗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谢绝转载)


作者:暮初
  
  某个喜欢咬文嚼字的自媒体罗列了各种报刊杂志中曾经出现过的对于“高山仰止”的错误用法,并逐一加以点评。粗看之下,所有的点评大体上都正确。比如指出将“高山仰止”理解为“敬仰高山,望而却步”这一较有代表性的误读,这一点颇为切中时弊。
  但是,该文批评“高山仰止”的误读者,是“不懂得‘止’是古汉语虚词,而不是当‘停止’讲的实词”。这似乎有些武断,并有些盲从前人的说法。
  也就是说,虽然“止”字不当“停止”讲,但也不一定就能认定是古汉语的虚词。也就是说,在这里,“止”字的确切含义,仍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
  通常对“高山仰止”的解释,是将“高山”比喻为高尚的道德;“仰”就是“仰望”;而“止”认定为句末语气词。因此就将“高山仰止”顺理成章地的解释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来再引申为“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但是,这与最初出典的原始含义有些不同。
  事实上,“高山仰止”一词源自《诗经•小雅》。其中的《车舝(辖)》诗,主要描写男子在娶妻途中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佳偶的思慕之情。在诗的后段,描写了婚车越过高山,驰入大路时,男子心中所升腾的美好意象,是对新妇那美丽的形体和坚贞德行的仰慕,如同身边的高山那样令人敬仰,如同大路尽头的远方那样令人神往。男子用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句来描写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此时此刻,词意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心情,而不在于作为自然景物的高山和大路。高山和大路只是作为一种心理镜象或参照物。
  也就是说,“高山”是一个对象物,当名词讲;而“仰”即“仰视”当动词讲,放在一起是表示一个动作,但不涉及情感的因素。但是,“高山仰止”又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因此“止”就不能当作虚词来讲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表意词,用来表达情感。
  查阅《康熙字典》,在“止”的众多字义中,有一个字义较为贴切。这就是“止谓心之所止”“心之所安为止”。也就是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止”用来表述心情才较为贴切,(“景行”即“大路”,这里之所以用了两个“止”,就表示重要的事情说二遍)而所谓的“心之所止”或者是“心之所安”就是指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而《康熙字典》还引用了《廣韻》的解释,“止”就是“停也,足也”,并举例说,《易·艮卦》有“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道德經》(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因此,这里的“止”就是知足之意。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由此,“止”也当心理满足讲,也就是非常知足的意思。
  也就是说,“高山仰止”中的“止”字表达了男子对马上就要迎娶到美丽妻子的千般钟情和万般满意,也就是俗话所说“满意得不能再满意了”,恨不得对她百依百顺、俯首贴耳才好。
  而把“止”解释为虚词的“之”,有些意犹未尽。因此,“止”字在这里不当虚词讲,而是描述心情的一个实词。
      为什么会将“止”字当作虚词,可能源自对古人解释的误读。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赞孔子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两人所述的”心向往“或者是“慕仰“、“而行”都与“止”字所表达的心情有关,但是两人的解释都偏离了《诗经》所描述的特定场景而另有所指。而宋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这一解释则完全脱离了《诗经》的原意,也是另有所指。这可能与他们借用《诗经》文辞并引申到道德层面来教导学生有关。
  细读《诗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幽默、调侃、夸张、细腻的文学手法和文字技巧,尤其是对人的各种心理状态的描写。所以,孔子告诫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儒家郑重其事地把《诗经》列入到“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之中,作为孔门必读的教材。《五经》之中,只有《诗经》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意境,不至于让人读书读得心中生厌,算是儒家文化严肃、刻板的外在形象之中一抹特别的文化色彩。
        对于古代文献的解读,既不能凭借现代汉语的方法而望文生义,也不能拘于世俗的解释而盲听盲从,而是要寻根溯源,寻找最合理的解释,让自己心安为止。这是基于“止于至善”的要求。
  当然,“止于至善”的“止”,朱熹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也就是停留于最恰当、最合理的节点处(是)而坚定不移。 郑玄的注说,"止,犹自处也"孔颖达的注疏说,"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由此,也说明在古代,“止”字不仅仅只有一个含义,而要看具体的语境而定。但是,有一  点应该可以明确,在特定的语境下任何词语只有一种特定的含义。但至少不能一上来就认定是虚词,而持先入为主的意识。          (2018年10月11日暮初写于余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