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逝去的清朝招魂的清宫剧

(2018-10-08 20:40:54)
标签:

杂谈

分类: 现代文化思考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谢绝转载

作者:暮初

  《延禧攻略》又在浙江电视台重播,听说追剧的人仍有很多。回顾二十年来,一波又一波的清宫剧递次袭来,说明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的现代人,其基本的文化审美情趣仍以追求表面的感官刺激为主,热衷于尔虞我诈的宫斗情趣,热衷于对阴谋的臆想快感,以及热衷于维护正义名义下的睚眦必报。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正以另一种形式盘踞在现代人的心中。
  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剧重点偏向三大主题,一是抗日神剧,二是清宫剧,三是神仙剧,而正面宣传、解读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剖析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工作和生活参考,以及励志的电视剧则少之又少。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怪象和文化无奈。
  反观国外的影视文化,较为普遍的就是既贴近生活和时代,并加上励志、克难、英雄等元素作为主题,与我国的影视文化中众多以颓废、喧闹、无厘头、心理扭曲,对社会不满为特点的作品充斥荧屏形成一种较大的文化反差。
  诚然,国外的影视文化受其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不一定适合于我国国情,但是很少有歌颂和美化反人类的侵略者、强盗的文艺作品出现。 
      虽然数量众多的抗日神剧,其剧情展现和陈述并不严肃,历史考证也不严谨,把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理解为如同小儿科的游戏,而将其置于低俗的文化价值定格之中,不仅亵渎了曾经付出了巨大牺牲和苦难的先烈们,也愚弄了当代人的智商。但其借口都是为了描述中国曾经有过的苦难岁月,让人们不要忘掉曾经的历史瞬间,而让相关审查机构投鼠忌器。
       但是,层出不穷的清宫剧,则根本不屑借用什么理由,堂而皇之地刻意美化那个时代,为逝去的清朝招魂。可以想象,清宫剧的编剧以及投资人中一定有不少清代的遗老遗少们在怀念八旗子弟们骑在汉族人头上作威作福,残酷奴役汉族人的“美好时代”。只是这种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借助于文艺作品而借尸还魂。
     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对这个观点并不买账,因为统治者们并不是为了人民而建立统治,而是为了一已私利。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梨洲先生目睹了清朝的残酷统治,继而究溯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君主专制,提出“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也就是得出了历代的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然而,清代的统治者则更甚,本身就是由一些野蛮的、毫无人性的杀戮者和强盗所构成,并非象影视作品所美化的那样作为文化新的主导者的面目出现在中华历史舞台上。他们通过种种反人类的行径,以及压榨、剥削、奴役全体汉族人,整体上摧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续。然而又对内残酷,却对外无能,丧权辱国、节节败退,把中华民族带进巨大的灾难和深渊之中。近代中国整体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基本上就在清代这一个朝代中得以完成。并不象现代影视作品所刻意描绘的那样,清朝统治者勤民爱民,为天下谋福利,为百姓谋幸福。所谓的“康乾盛世”等假象完全是一些无良的文人为了博取一己私利而欺骗全体中国人。
  近代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从根本上结束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当时的著名口号就是“驱除鞑虏,兴复中华”,说明虽然经历了清代几百年的残酷统治,但汉民族却从没有将清朝统治者认作是同一族类,更没有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识上的认同
  设想一下,假如清朝正如影视作品中所美化的那么好,孙中山又何必去领导人民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人民又怎会奋起而响应。而在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之前的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等民间抗争之所以能形成一股股势力,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仍有许许多多的汉族人始终不愿屈服于清廷的腐朽统治之下。
  汉民族从没有忘记清朝统治者所犯下的反人类的深重罪孽。比如,“嘉定三屠”、“大同之屠”、“扬州十日”等罄竹难书的屠城史实,而这些仅仅是它们众多罪恶中的很小一部分。
  其中,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嘉定百姓不肯剃头而反抗,而被连续三次屠城。这三次屠城,“屠杀百姓几万余众,所有妇女惨遭凌辱和杀害,以至于尸体堵塞了河流。(摘自《百度》)
  而在1648年(永历二年),”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杀。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大同之屠”。(摘自《百度》)
  而1645年(弘光元年)的“扬州十日”(或称“扬州屠城”)更惨。“当时史可法带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就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了血腥屠杀。也就是说,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如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摘自《百度》)
  然则,屠杀远不止嘉定、大同和扬州。清政府曾多次发布“屠城令”,并带领大军参与血洗江南、岭南等地区,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厦门。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清朝不仅屠杀汉人,对其他民族也实施大屠杀,西北的回族和西南的苗族也被清军屠杀过。 (摘自《百度》)
  据相关资料,清初的大屠杀使中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万。数十年间,汉族人口由1623年的5165万锐减至1660年的1908万,减少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摘自《百度》)
       同样,在文化和知识领域,清朝统治者也是秉承着赶尽杀绝的一贯宗旨。例如,以清代文字狱为代表的文化恐怖,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反文明和反人类的罪行。清代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作品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任意构成冤狱,杀害了无数无辜的知识分子。主观上是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客观上则是在思想和文化领域摧毁华夏文化的延续。据相关史料,清代的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尤其是乾隆时期最为残酷。因此宣染“康乾盛世”的影视作品的用心昭然若揭。
       孔颖达在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时,将华夏解释为:“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的《伪孔传》说:“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也就是说,我们号称“华夏”,这个“华”原指汉民族特有的服饰之美。而民族服装本应该是汉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之一。但是,满清入关后,强令汉族人剃发易服,剥夺了汉族穿着汉服的权利,以至于历经几千年的汉族服饰文化就此戛然中断。而身为汉族人,至今也没有统一汉族服装。而在明代之前,汉民族在各个时代或各个历史时期都一直保有其特色鲜明的民族服装。而现在将所谓的唐装、马褂、旗袍这些满清服饰样式遗存视作服饰文化的代表,则是体现了被文化奴役过后的历史后遗症,是对被奴役文化的麻木和接受。
  而这些史实,却是历代清朝统治者想要刻意隐瞒的,也是一些当代所有旨在美化清朝统治的清宫剧所不愿意提及的。但是,作为汉民族的子孙而言,忘记汉民族所有曾经有过的苦难,就意味着背叛祖先。
      因此有理由说,以上世纪90年代《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清宫剧一经出现,一波又一波的清宫剧就陆续不断,层出不穷,一直延续到《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以及最近的《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剧,其目的都是为了借尸还魂,或为逝去的清朝招魂,为罪恶的清朝统治者涂脂抹粉,而一些文化主管机构竟然还为这些厚颜无耻的作品去颁奖。令人怀疑他们究竟有没有读过历史,知不知道自己祖先曾经的苦难?究竟有没有最起码的文化良知?
  可叹的是,忘记了祖先苦难的一些中国人仍热衷于观看展现清代皇帝丰功伟绩的各种影视作品;国家所属的各级电视台还在热衷于推出歌颂封建统治者的所谓“康乾盛世”的文化讲座和影视作品。无怪乎近代的思想家们要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了。
  清宫剧之所以能够无休无止地出现,只说明一件事,这就是当代许多中国人正陷入集体性历史文化价值辨别的麻木之中,迷失了对于文化方向的选择。
  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理应抵制美化清朝统治者的清宫剧,不要陷入无良的文化投机商人所刻意营造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意境之中,而愧对自己的汉族祖先。
  而所有清宫剧的编剧们也应该反思一下,难道你们的祖先没有被清朝统治者欺凌过、奴役过,就能作为歌颂清朝腐朽统治的理由吗?从文化良知来说,将祖先的苦难当有趣,并毫无廉耻地美化曾经给予自己祖先极大苦难的统治者,毫无节操地美化自己的祖先曾经被奴役过的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难道真的问心无愧吗?
  倘若清宫剧是清朝统治者的遗老遗少为了追念逝去的美好时代并为他们招魂,那么汉族的子孙们真的有必要兴趣盎然地陪着他们一起去招魂吗?

                              (2018年10月08日暮初写于余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