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逝去的清朝招魂的清宫剧
(2018-10-08 20:40: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现代文化思考 |
作者:暮初
《延禧攻略》又在浙江电视台重播,听说追剧的人仍有很多。回顾二十年来,一波又一波的清宫剧递次袭来,说明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的现代人,其基本的文化审美情趣仍以追求表面的感官刺激为主,热衷于尔虞我诈的宫斗情趣,热衷于对阴谋的臆想快感,以及热衷于维护正义名义下的睚眦必报。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正以另一种形式盘踞在现代人的心中。
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剧重点偏向三大主题,一是抗日神剧,二是清宫剧,三是神仙剧,而正面宣传、解读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剖析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工作和生活参考,以及励志的电视剧则少之又少。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怪象和文化无奈。
反观国外的影视文化,较为普遍的就是既贴近生活和时代,并加上励志、克难、英雄等元素作为主题,与我国的影视文化中众多以颓废、喧闹、无厘头、心理扭曲,对社会不满为特点的作品充斥荧屏形成一种较大的文化反差。
诚然,国外的影视文化受其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不一定适合于我国国情,但是很少有歌颂和美化反人类的侵略者、强盗的文艺作品出现。
近代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从根本上结束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当时的著名口号就是“驱除鞑虏,兴复中华”,说明虽然经历了清代几百年的残酷统治,但汉民族却从没有将清朝统治者认作是同一族类,更没有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识上的认同。
设想一下,假如清朝正如影视作品中所美化的那么好,孙中山又何必去领导人民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人民又怎会奋起而响应。而在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之前的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等民间抗争之所以能形成一股股势力,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仍有许许多多的汉族人始终不愿屈服于清廷的腐朽统治之下。
汉民族从没有忘记清朝统治者所犯下的反人类的深重罪孽。比如,“嘉定三屠”、“大同之屠”、“扬州十日”等罄竹难书的屠城史实,而这些仅仅是它们众多罪恶中的很小一部分。
其中,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嘉定百姓不肯剃头而反抗,而被连续三次屠城。这三次屠城,“屠杀百姓几万余众,所有妇女惨遭凌辱和杀害,以至于尸体堵塞了河流。(摘自《百度》)
而在1648年(永历二年),”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杀。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大同之屠”。(摘自《百度》)
而1645年(弘光元年)的“扬州十日”(或称“扬州屠城”)更惨。“当时史可法带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就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了血腥屠杀。也就是说,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如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摘自《百度》)。
然则,屠杀远不止嘉定、大同和扬州。清政府曾多次发布“屠城令”,并带领大军参与血洗江南、岭南等地区,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厦门。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清朝不仅屠杀汉人,对其他民族也实施大屠杀,西北的回族和西南的苗族也被清军屠杀过。
(摘自《百度》)
据相关资料,清初的大屠杀使中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万。数十年间,汉族人口由1623年的5165万锐减至1660年的1908万,减少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摘自《百度》)
也就是说,我们号称“华夏”,这个“华”原指汉民族特有的服饰之美。而民族服装本应该是汉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之一。但是,满清入关后,强令汉族人剃发易服,剥夺了汉族穿着汉服的权利,以至于历经几千年的汉族服饰文化就此戛然中断。而身为汉族人,至今也没有统一汉族服装。而在明代之前,汉民族在各个时代或各个历史时期都一直保有其特色鲜明的民族服装。而现在将所谓的唐装、马褂、旗袍这些满清服饰样式遗存视作服饰文化的代表,则是体现了被文化奴役过后的历史后遗症,是对被奴役文化的麻木和接受。
而这些史实,却是历代清朝统治者想要刻意隐瞒的,也是一些当代所有旨在美化清朝统治的清宫剧所不愿意提及的。但是,作为汉民族的子孙而言,忘记汉民族所有曾经有过的苦难,就意味着背叛祖先。
可叹的是,忘记了祖先苦难的一些中国人仍热衷于观看展现清代皇帝丰功伟绩的各种影视作品;国家所属的各级电视台还在热衷于推出歌颂封建统治者的所谓“康乾盛世”的文化讲座和影视作品。无怪乎近代的思想家们要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了。
清宫剧之所以能够无休无止地出现,只说明一件事,这就是当代许多中国人正陷入集体性历史文化价值辨别的麻木之中,迷失了对于文化方向的选择。
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理应抵制美化清朝统治者的清宫剧,不要陷入无良的文化投机商人所刻意营造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意境之中,而愧对自己的汉族祖先。
而所有清宫剧的编剧们也应该反思一下,难道你们的祖先没有被清朝统治者欺凌过、奴役过,就能作为歌颂清朝腐朽统治的理由吗?从文化良知来说,将祖先的苦难当有趣,并毫无廉耻地美化曾经给予自己祖先极大苦难的统治者,毫无节操地美化自己的祖先曾经被奴役过的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难道真的问心无愧吗?
倘若清宫剧是清朝统治者的遗老遗少为了追念逝去的美好时代并为他们招魂,那么汉族的子孙们真的有必要兴趣盎然地陪着他们一起去招魂吗?
(2018年10月08日暮初写于余姚)
前一篇:《中庸》导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