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球吗?”是英才圈里越来越时髦的问候。看着英才们日渐消瘦与黝黑,运动细胞短缺的我本不以为然,跟着凑过几回热闹,便觉得打高尔夫和管理之道十分接近。
首先是找目标,每一杆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打,否则能力越强,差距越大。方向找准了,考验的就是基本功(执行力)了,先选杆就好像先选人,什么人擅长远攻?什么人擅长近推?管理者要心中有数。不能人云亦云,“左臂右臂”,一定是知己知彼后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同,选杆是练习场上粳验的累积,是一次次失败后痛心疾首的思考。
艰难的选择往往是危机处理,跨越“溪水”或“沙地”,人往往在异常情况下,变得不自信。130码的水面变得犹如200码般宽阔,“过度准备”是常见的问题。即选择了错误的杆,或是不由自主地用劲,破坏了从容的节奏。有的人,在球道上挥洒自如,球掉进长草便方寸大乱,越着急越打不好,一股邪火全撒在球杆上,我亲眼见过有人撅杆。而成功不过是“失败的多,坚持的久”。有天我在球场悟道:“要去烦恼需无‘我’,真无烦恼‘我’是谁?”要解决危机首先要忘掉“我”。比如别人怎么看我?今天我打得为什么比上次差?“我”是烦恼的根源,而危机又塑造了“我”的个性。人生若无危机,便没有了个性差异。一个没有危机烦恼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庸人,而在球场,只有想打得更好的人。
“输赢”是打球的乐趣,而“守规则”是乐趣的保障。我因为球技很差,好心的球童为了不拖别人的后腿,便把我的球从险境中扔到球道上。每一次,都让我痛下决心,要刻苦练习,早日享受比赛的快乐。不正当竞争的受害者,是作弊者本身,这种感受,在蓝天绿草间尤为清晰。
高管们喜欢打高尔夫,也许是在提醒自己“商场如戏”吧。既是游戏,便会因无所失而有勇,为求胜利而有谋。既是游戏,便会知道不应该为了输赢,而牺牲价值底线。
泰格"伍兹曾说:“高尔夫球不是我生命的全部。虽然,一旦站在球场上,我对胜利永远当仁不让,不论面对的是敌人还是朋友。”
管理上的胜利,是人心与利益的双赢,而且从没有清晰和持久的输赢标准,我们孜孜以求的:是战胜自己。“我”是自己最大的朋友和敌人。我们在球场要学会自我挑战,也要学会自我接纳。
(英才杂志2007年第1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