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悟

(2008-04-10 17:33: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长手记

    盛夏,太湖流火,一众“英才圈”的企业家们甘愿焚身以“火”。在北大光华的安排下,到太湖边的南怀瑾大讲堂,听90岁的南师讲商道。

    课结束时,南怀瑾问大家想做圣人还是想做英雄?“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征服他人。却往往征服不了自己。而一个圣人在征服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关于这点,在南怀瑾的多本书里都可以看到,我想,这也是他用漫长的岁月来思考的问题。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南怀瑾在《金刚经讲什么》一书中解释这句话:“这个心应该如何能保持在清净、至善的境界上?有什么办法能够降伏心中的烦恼妄想?”对这个问题的觉悟,区别了英雄与圣人。佛法认为人人可立地成佛,那么,内心平衡与平静,在实践中始终观照内心的凡人,便可因觉悟成为圣人。南怀瑾逻辑中的英雄与圣人,代表了人生的两种不同选择:一是以改变他人为目标;一是以改变自己为目标。前者,自然会以量来代表成就感,如金钱的数量、权力的份量。而后者,会注重自发自醒的质。

    谁是英雄?正史、野史都有清晰的答案:那些一心要为“别人”活着,从而影响了“别人”,获得世人清晰的认同和敬仰的人。英雄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而男人们的最高理想,大多是“名垂青史”。

    然而,太多“本我”的诱惑使英雄负重。所以,“圣人”往往是英雄不堪重负时的向往。江南春说,他经常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以此抽身忙碌的生活,想超脱一些。

    其实,圣人是“出世”和“入世”两种心境切换得好的人,如果只观照自己,而万事不管,只是个闲人。两种心境切换得好,便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提升理论。切换不好,便可能是“拿不起,看不破,放不下”的俗人了。

    此次听课的企业家中,海航的陈峰师从南怀瑾多年,每次听完课,他都用毛笔小楷恭正地整理笔记。丁磊这些年常常买了南怀瑾的书,大范围地送给朋友和公司员工。他们俩的公司目前都欣欣向荣。南怀瑾对于“道”的理解,虽然近年来总有争议,但这些“粉丝”们的事业业绩,多少能说明他指的是条觉悟之道吧。

    南怀瑾说觉悟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境界。《英才》十年,是在记述“觉悟”: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觉悟;企业家对相关利益者的觉悟;媒体人对社会责任的觉悟。“觉悟”讲出来,才会促使更多人顿悟。我们从没有追求“说教”的至高,而想真实地记录下求索的至凡。因为听者、看者、说者,都知道觉悟永无止境。
    (英才杂志2007年第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忠诚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