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慈宁宫苑”

标签:
慈宁花园临溪亭慈荫楼慈宁宫寿康宫 |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慈宁宫苑”
田念慈王际华拍摄/田念慈编撰
故宫乾清门前的东西轴线以北,仍遵循左祖右社的规制布局,即背朝乾清门,左邻斋宫和奉先殿,右邻清朝八代帝王居住的养心殿。
而此轴线的东端为皇极殿、宁寿宫及其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西端为慈宁宫及慈宁宫花园,以及寿康宫。
慈宁宫、慈宁宫花园,以及寿康宫,在2015年修缮后对外开放,之前几次游览故宫,西路的这一区域均关闭,不得而入。上个月再度前往故宫,便补上一课。
故宫内一共有四座花园,御花园、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建福宫花园和慈宁宫花园。其中,建福宫花园在宣统年间遭遇火灾,有说是闪电所致,但更多人相信是宫廷内贼为销毁证据所为。仅次于御花园的是乾隆花园,虽宽不及御花园,但南北纵深几乎是御花园的一倍之长。
慈宁宫花园南北长约130m,东西宽50m,总占地面积6800。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由断虹桥经十八槐、冰窖,一路往北,见左侧永康左门便进入宁寿门和长信门之间的小广场。长信门和宁寿门在此广场面对面布置。
宁寿宫花园中部是架在一矩形池子上的临溪亭。
宁寿宫花园南部靠墙的假山
临溪亭以北是咸若馆。咸若馆,面阔5间,前出抱厦,黄琉璃瓦顶。馆前有花坛一座,东西两侧有宝相楼和吉云楼,馆后正北为慈荫楼。三座楼形制相近,皆为两层,覆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成“凵”形环抱咸若馆。
馆内悬清乾隆皇帝御书“寿国香台”匾、“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联,
并陈设龛、案、佛像、法器、供物等。
慈荫楼位居花园北侧,依北墙而建。
慈荫楼局部。
慈宁门
慈宁宫区域的地图
在长信门口看慈宁门。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即大佛堂)之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
慈宁宫。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
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若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
上图为寿康门
寿康宫。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
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颖贵太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孝圣宪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每年圣诞令节及上元节前一日至寿康宫拈香礼拜,瞻仰宝座,以申哀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