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武英殿本”

标签:
武英殿李自成多尔衮永乐大典陶瓷展 |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武英殿本”
田念慈王际华拍摄/田念慈编撰
故宫前朝后廷(或称外朝内廷),以乾清门前的东西轴向分界,其南为前朝,位居中轴线的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东路是文华殿,西路是武英殿。
武英门坐落在内金水河上的三座汉白玉石桥后
内金水河从这里向东流经太和门广场,再到文渊阁。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见以上2图
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
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均不得而入。浴德堂是一座土耳其浴室,本打算一睹真容。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
武英殿于1914年便成为紫禁城古物的展览馆,为故宫内首个展馆。如今武英殿是故宫常设的陶瓷馆。
以下为参观武英殿陶瓷馆拍摄的部分照片:
汝窑淡天青瓷器
胜似美玉的龙泉窑青瓷
元代陶瓷,景德镇瓷器自此奠基。
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5),中国的瓷器制造技艺达到顶峰,见如下各图的作品:
清乾隆淡黄地粉彩锦上添花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
清乾隆粉彩镂空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
清乾隆天蓝地粉彩镂空转心瓶
清乾隆黄地缠枝花纹交泰转心瓶
清乾隆粉彩镂空花卉葫芦式转心瓶
清乾隆蓝地粉彩开光山水图转颈瓶
清乾隆1736到1795年粉彩镂空纹夔凤耳转心瓶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时期烧制的号称“瓷母”的一件汇集了所有十种釉彩的大瓶未能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