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2021-12-09 11:04:14)
标签:

乾隆花园

古华轩

禊赏亭

符望阁

倦勤斋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田念慈王际华拍摄/田念慈编撰

    乾隆花园花园位于宁寿宫后区西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在后区西部南北长160m,东西宽约40m的窄长地段内建成一座花园,以备乾隆皇帝归政后当太上皇时游赏,故又称乾隆花园。

十年前的2011年的3月末,春寒料峭,着一身冬装匆匆游览了乾隆花园。撰写此文时浏览故宫博物院官网后发现,没有看到的乾隆花园内的亭台楼阁还不少。眼下听说乾隆花园关闭了,如是,则如果明年去,还未必得以进入看个遍。
    论占地面积,乾隆花园与慈宁宫花园相差无几,但乾隆花园布局十分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屋顶类型力求变化,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紫、翠蓝等色。中轴线布置有变化,后半部轴线略东移。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

乾隆花园南北分隔成四进院落,每一院的布局各具特色。

  第一进院主体建筑为古华轩,轩前一株古楸树,轩因此得名。轩东山峦上有承露台,轩西为凿有流杯渠的禊赏亭,亭北山上有旭辉庭。轩南有假山,其间有曲径。轩东南角有曲廊、矩亭、抑斋围成的小院,院内东南堆砌假山,山上小亭名“撷芳亭”。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南入口,衍祺门。此图摘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古华轩为乾隆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古华轩的装修古朴素雅,尤其轩内天花别具一格,摈弃通常的彩绘装饰方法,采用以卷草花卉为图案的楠木贴雕,典雅高贵,气度不凡。由于图案凸起于天花板之上,在光影的变化中产生很强的立体感,虽不如彩绘贴金般光灿夺目,但其艺术韵味和装饰效果却独具一格,别出心裁。

在古华轩内由东往西看,可见承露台下的太湖石。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在古华轩檐下西望禊赏亭。
禊赏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西侧,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亭座西面东,座落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3间,进深3间,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在承露台前西望禊赏亭。
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
明间后设黑漆云龙屏门,挡住了亭后的高墙,有延伸花园西进之感。北侧有游廊接旭辉庭(上图右侧可见旭辉庭)。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m,曲廻盘折,取“曲水流觞”之意,称“流杯渠”。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禊赏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之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主题。亭前垒砌具有亭园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渲染了幽雅闲适的意境。见上图。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在衍棋门北望古华轩,画面中右侧是承露台,做测试禊赏亭。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古华轩后这个垂花门内即乾隆花园的第二进院。
    第二进院的正房遂初堂,东西有配房,转角廊、倒座廊将正房、配房、垂花门联为一体,是个典型的三合院。院中湖石点景,花木三五。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遂初堂,摘自故宫官网。

    遂初堂后第三院以山景为主。院中峰峦起伏,山间有深谷,山下有隧洞通向四方。上山有蹬道,山上有天桥,耸秀亭屹立山顶。院北有萃赏楼,西有延趣楼,东南麓有座北面南的三友轩,三面出廊,东面紧靠乐寿堂西廊。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上图为座北面南的三友轩,摘自故宫官网。

三友轩座北面南,三开间式小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上图是耸秀亭,摘自故宫官网。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https://img.dpm.org.cn/Public/static/jquery/makewords/imgwords/0117.gif 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第三进西侧的延趣楼,此图摘自故宫官网。
   延趣楼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延趣楼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https://img.dpm.org.cn/Public/static/jquery/makewords/imgwords/0117.gif 绿色琉璃瓦,脊角安走兽5个。檐下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延趣楼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
  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将天桥拆去,遂成现今的格局。
   乾隆花园第四进,即花园最后一院的主体建筑符望阁,阁南山屏之上建有碧螺亭,其造型设计及装修均采用5瓣梅花形或折枝梅花纹。亭南有小虹桥通萃赏楼。山屏西南养和精舍平面为曲尺形。阁西有玉粹轩,阁北有倦勤斋,玉粹轩北依西墙有小楼竹香馆,外围一道南北向弓形矮墙。倦勤斋南、玉粹轩北接有爬山廊,可达竹香馆二层。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上图符望阁,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画面中右侧(即北侧)为倦勤斋,左侧为符望阁。穿过画面中央的连廊,可达竹香馆。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竹香馆位于符望阁的西北,西倚宫墙,面东而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碧琳馆而建。
  竹香馆上下两层,主楼三间,两侧耳楼各一间。耳楼两端又连斜廊,北通倦勤斋,南接玉粹轩。主楼为歇山卷棚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
  竹香馆外侧遍堆石山,下层窗口掩映在山石缝隙之中,珠联璧合,犹如天造地设。竹香馆前建有弓形墙垣,正中开八方形洞门,两侧安琉璃漏窗,将竹香馆围成独立小院。院内松柏苍翠,环境幽雅。
以下2图为碧螺亭,摘自故宫官网。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碧螺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符望阁前的叠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五个坡面,亦仿梅之意。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倦勤斋内的小戏台。摘自故宫官网。

倦勤斋内天花及墙壁满裱彩画的藤萝架,画中斑竹篱笆与戏台仿竹篱笆和谐地连接,戏台好似置于藤萝架下,极尽巧思,美观别致。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在倦勤斋和符望阁之间的院落由西往东看,隔墙可见景祺阁。出画面中央的门,即到了尽人皆知的珍妃井。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上图为乾隆花园内符望阁以东院落,景祺阁的连廊连接颐和轩。
符望阁以东与乐寿堂后的颐和轩、景祺阁并无隔墙,下图是颐和轩与景祺阁之间的院落: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这个院落往南就到了乐寿堂,见下图: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在景福门往西看景福阁和颐和轩之间的连廊。

附乾隆花园示意图,下载于网络: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