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标签:
乾隆花园古华轩禊赏亭符望阁倦勤斋 |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乾隆花园”
田念慈王际华拍摄/田念慈编撰
乾隆花园花园位于宁寿宫后区西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在后区西部南北长160m,东西宽约40m的窄长地段内建成一座花园,以备乾隆皇帝归政后当太上皇时游赏,故又称乾隆花园。
十年前的2011年的3月末,春寒料峭,着一身冬装匆匆游览了乾隆花园。撰写此文时浏览故宫博物院官网后发现,没有看到的乾隆花园内的亭台楼阁还不少。眼下听说乾隆花园关闭了,如是,则如果明年去,还未必得以进入看个遍。
论占地面积,乾隆花园与慈宁宫花园相差无几,但乾隆花园布局十分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屋顶类型力求变化,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紫、翠蓝等色。中轴线布置有变化,后半部轴线略东移。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
乾隆花园南北分隔成四进院落,每一院的布局各具特色。

乾隆花园南入口,衍祺门。此图摘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古华轩的装修古朴素雅,尤其轩内天花别具一格,摈弃通常的彩绘装饰方法,采用以卷草花卉为图案的楠木贴雕,典雅高贵,气度不凡。由于图案凸起于天花板之上,在光影的变化中产生很强的立体感,虽不如彩绘贴金般光灿夺目,但其艺术韵味和装饰效果却独具一格,别出心裁。

在承露台前西望禊赏亭。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

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m,曲廻盘折,取“曲水流觞”之意,称“流杯渠”。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

禊赏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之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主题。亭前垒砌具有亭园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渲染了幽雅闲适的意境。见上图。

上图为座北面南的三友轩,摘自故宫官网。
三友轩座北面南,三开间式小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上图是耸秀亭,摘自故宫官网。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
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第三进西侧的延趣楼,此图摘自故宫官网。
延趣楼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
延趣楼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
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将天桥拆去,遂成现今的格局。

上图符望阁,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画面中右侧(即北侧)为倦勤斋,左侧为符望阁。穿过画面中央的连廊,可达竹香馆。

竹香馆上下两层,主楼三间,两侧耳楼各一间。耳楼两端又连斜廊,北通倦勤斋,南接玉粹轩。主楼为歇山卷棚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
竹香馆外侧遍堆石山,下层窗口掩映在山石缝隙之中,珠联璧合,犹如天造地设。竹香馆前建有弓形墙垣,正中开八方形洞门,两侧安琉璃漏窗,将竹香馆围成独立小院。院内松柏苍翠,环境幽雅。

碧螺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符望阁前的叠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五个坡面,亦仿梅之意。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