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六对铜狮”

标签:
故宫瑞兽铜狮子 |
分类: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特写篇之九“大故宫---六对铜狮”
田念慈王际华拍摄/田念慈编撰
游览故宫,可见在宫殿或门前蹲坐着各种铜铸瑞兽,有狮、龙、鹤、孔雀、鹿、龟、象、麒麟、獬豸(天一门前),难以计数,但兽中之王狮子是屈指可数的六对,即太和门、乾清门、宁寿门、养性门、养心门和长春宫前各一对。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北京卫视播为纪念故宫600年摄制的10集纪录片“紫禁城”称太和殿前的铜狮子为故宫仅存的明代铸造的铜狮子。),铜鼎四只。
上图是东侧的脚踩绣球的公狮子,象征着掌握社稷。狮子头上一共有45个发髻,象征着九五之尊。
铜狮子的须弥座。在上枋和下枋雕刻有精美的游龙,束腰处为云纹,下袅系莲花纹。
对照以下须弥座的图解帮助读懂上图。
以下2图是太和门西侧的脚踩仰天幼狮子的母狮子,象征着子嗣昌盛。其青铜底座纹饰精细。
乾清门前,以下3图。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
几次参观故宫路过乾清门,却没有认真拍摄。
上图下载于网络。乾清门前的两座鎏金铜狮,挺立威武,螺髻罩顶,造型别致,跟普通的石狮、铜狮子相比,更为狰狞,如同神话里穿了盔甲的“战狮”一样。是为明代铸造。据观察,这两只铜狮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而故宫其他狮子,则都是立着耳朵。故宫专家指出,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严禁女人走到朝前去。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要少听、少议论。
宁寿门前,以下3图:
宁寿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式顶,面阔5间,进深3间。前檐正中3间建为敞厅,两梢间下砌槛墙,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槛窗各4扇,中安方格风窗。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为界,明间和左、右次间设门,两梢间以墙封堵,墙为素面饰砂绿边。
宁寿门建于汉白玉石台基上,中设丹陛,三出阶,左右置鎏金铜狮各一。上图为西侧的母铜狮子。
养性殿的养心门前,以下2图: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著名的三希堂就在养性殿院落内。
宁寿宫后养性殿的养性门前,以下5图: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养性殿系太上皇帝寝宫。
养性门正面
此图可见养性门所处的方位,画面中其东侧为扮戏楼,扮戏楼后面是畅音阁。往东经保泰门可以去看扮戏楼,畅音阁。
养性门前东侧的公狮子
由西往东看,画面中养性门院落的南侧为宁寿宫的背面。
养性门前西侧厄母铜狮子,其脚下的幼狮子拍摄得比较清晰。
下图为慈禧居住过的长春宫前的铜狮子。慈禧没有当过皇帝,只好放一尊小一号的铜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