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少儿读还是不读

(2010-03-18 17:01:11)
标签:

杨柳轩轩

《西游记》

少不读西游

亲子阅读

分类: 亲子阅读

                           http://s4/middle/519bd05dx820f7926fc63&690

    儿子痴迷于《西游记》一段时间了,看完了《新西游记》电视剧,看了两遍《西游记》的儿童拼音美绘本。具体版本我是在书城找了几个版本来比较,相比较觉得这个版本翻译的文字更优美,更简练,更符合读给孩子们来听。主编:周艺文,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即江苏美术出版社,是属于美绘注音本的《西游记》。

 

    我与轩爸一人讲了一遍儿童版本的《西游记》,个人觉得经典的书最好妈妈讲了爸爸再讲,定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儿童版本的《西游记》删节很多,本来我还想顺其自然给孩子读完《西游记》的少儿版本。我选择的是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分上中下三本,共100回,它更接近于原著。我本想顺从儿子的心意,他愿意听就陪他读完。当读到十来回时,我看到博友家庭自助教育联盟—胡瑞芳为什么“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天道与人道的差别

 

    读完他的博文,让我有所思,有所悟,我虽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他让我停下来反思我们的亲子阅读。《西游记》到底给孩子读不读,我有些困惑。作为普通的一位妈妈,我无法去衡量好还是不好,读还是不读?最近在书吧细细品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大师级别的她留给孩子最温馨最美好的亲子时光,就是她与孩子们一起反复读《西游记》,她理解为那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努力观察儿子的变化,好的方面他与小朋友有了共同话题,见面就聊他的《西游记》故事,孩子找到了一种同源与归属感。另外儿子脑袋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孩子利用画画、积木等来表达。不好的方面儿子有些痴迷于电视,痴迷于各种妖魔怪,喜欢翻跟斗,打打闹闹。总的来看儿子虽然打闹也并不是很过份,虽然假想着妖魔鬼怪,但并未沉迷之中。

 

    《西游记》到底给孩子读不读,我有些犹豫了。个人觉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孩子肯定需了解《西游记》,获得一种归属感,因中国的孩子都是伴着《西游记》长大的。孩子读西游,偶尔看看也无防,但不要让孩子沉迷于其中太久,更不必把它当成经典,当成名著反复让孩子读。儿子沉迷于《西游记》中已经一个多月,儿童版本的书读了两遍,电视剧也看了,也该给儿子收收心了。好在《布奇乐乐园》3月期急时来到,儿子迫不急待地看起布奇的书与碟子,我也悄悄把有关《西游记》的书全部束之高阁,暂时不想顺从儿子的心意继续读《西游记》了。

 

    我看了张校长的博文为什么“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天道与人道的差别。我记住了这句话:阅读上我们还是得让孩子去读增长智慧的各种读物,理性的,智慧的,平和的读物。我赞同他对孩子喜欢《西游记》的心理分析,自然也有些接受了“少不读西游”的说话,因为我一直希望轩轩心境沉稳安祥,内敛而大气。最近细细看了《我的职业是父亲》这本书,让我有所启发的也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与给孩子有选择地看书,亲子阅读重质而不是量。因而在以后的亲子阅读中,我会偏重于给儿子选择一些自然科学类的,让孩子去读增长智慧的各种读物,理性的,智慧的,平和的读物。当然关于人文科学、情绪管理、情绪疏导方面的绘本同样会让孩子多多涉及。

 

 

  现摘录为什么“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天道与人道的差别

您希望孩子长大后是心境沉稳安详,个性宁静致远吗?

还是希望孩子情感丰富热烈,生活多姿多彩,花样翻新?

第一种孩子,是诸葛亮在【教子书】中对子女的要求和他的人生理想。可能会被您评价为“沉闷”,其实他只是不喜欢去玩弄情绪罢了,这种人对别人的情绪其实了如指掌。诸葛亮可是学道的出身,深谙此中奥秘。您不会瞧不起他的智慧吧?这种心理和个性的要求,就是“顺其自然”的天道。这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安排,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家长们学习?

第二种孩子,是大多数家长的安排。他们希望尽可能创造“多姿多彩”的丰富生活给孩子,希望孩子尽可能“全面地体验人生”。上面用的词汇是“好词”,用另外一些同样含义的词汇来形容这种生活,可能您就不接受了。就是“没事找事”“反复无常”“神经质”,“失败和痛苦”。

 

 【西游记】符合这种【天道阅读】的教育标准吗?还是符合儿童天然惯性的“人道”作品?显然,儿童非常喜欢西游中的神神怪怪,喜欢大闹天宫,喜欢挑战权威,喜欢“荡除妖魔”,这部作品满足了儿童的幻想天性,所以非常受儿童喜欢。特别是拍成电视剧后,小朋友喜欢一遍一遍反复看,这就是“心理情感共振”现象:找到与自己心理节拍相合的内容,共振和强化心理和个性行为。这就是典型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情形,把孩子本来不足的理性和有序变得更加缺乏让本来就多余的幻想无序更加多余,让孩子的心智成长更加缓慢。难道这是家长想看到的“教育结果”吗?

您现在同意【少不读西游】的阅读原则了吧?如果同意,自然你也知道为什么儿童不宜读各种童话和幻想故事,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卡通片。很多“儿童毒物”市场很热门的原因,不是因为“教育价值”而是因为“市场价值”,是因为投合了儿童天然情感共振带来的庞大市场,比如哈利波特之类。他们会竭力宣传维护这种市场的价值,把它打扮成“儿童教育”这种迷人的东西,而且他们往往掌握了话语权,代表“权威和主流”。但是家长需要足够的理性,别人爱说什么是别人的事,自己不要上当就行了。别干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笨事,送上门去被人宰。

    这些“玩弄人道”的东西,偶尔让孩子看一看没什么大问题,就像是偶而吃点垃圾零食也不至于就坏了肚子,但是千万别把垃圾食品当正餐吃,长期吃下来就是要命的问题。

    阅读上我们还是得让孩子去读增长智慧的各种读物,理性的,智慧的,平和的读物。这方面,中国的出版市场就不能指望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西方教育界一向重视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这方面的书籍很多。虽然也有【哈利波特】这样的外国版西游记,但是主流社会特别是白领父母都会选择以科学为主的读物给孩子,他们儿童时期最重要的读物就是百科全书,【哈里波特】这些读物就像是小零食,偶尔吃一点玩玩,绝不会天天泡在里面。

 

   另持反对少不西游的 心心博主的《西游记》系列

《教育西游》

教育角度全新解读《西游》,对应孩子成长不同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并引导家长解决,告诉您一个教育子女成才的秘籍。

 

《家庭西游》

通过唐僧师徒五众的关系讲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方法

 

《保健西游》

结合唐僧师徒五众对应五行的关系,利用中医五行论告诉大家自我保健,孩子保健的常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