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斌
《硅谷密码》就是一部关于硅谷科技创新的历史。从“硅谷现象”到“硅谷传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数十年来硅谷持续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新潮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硅谷科技创新的五大公司的拓边精神。这五大公司——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和脸书——的估值加起来甚至超过了英国的经济总量。
从硅谷闯入公众视野的那一刻起,它就充满了革命性与反体制的内涵。它的律动决定了其他行业如何运转,改变了人们通信、学习与全面动员的方式,颠覆了许多领域的权力结构,又强化了另外一些权力。这一场技术革命的后果是平和的,但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瓦解了旧有的定见,重塑了我们的生活。
硅谷的技术革命是集体努力与个人天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并非技术专家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硅谷的成功来自数以千计充满活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那些成为畅销传记与好莱坞电影主角的知名人物。其中有杰出的工程师,还有营销大师、律师、技工与金融家。许多人由此致富,但更多人没有。
1
硅谷产生的经济现象并非是一个随机性事件,也不是任何单一的事件。机遇与环境,地缘政治与宏观经济学,天赋与领导力,还有追寻阳光的年轻人,这些因素混杂在一起掀起的完美风暴是硅谷的源头。因为早在1945年,一篇《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就已经开始驱动“所有美国公民都可以前往开拓新前沿”。而这个“新前沿”就是“科学发现”。
20世纪50年代,随着市场对精密电子测试、测量设备日益增长的需求,惠普迅速成为一家大公司,并于1958年11月上市,在华尔街闪亮登场,成为第一代硅谷科技明星。惠普的两位创始人出身于工程实验室而非《财富》500强企业。他们对现代公司的管理理论嗤之以鼻。他们有意识地塑造专注追寻更高层次、更美好事物的企业。他们创立了“惠普之道”,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脚踏实地而不注重管理层级的核心方针。
与此同时,在飞兆半导体(即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实验室中,罗伯特·诺伊斯将晶体管相连,制造出集成电路(IC)。而实际上这些优雅而小巧的器件不再只是晶体管,而是芯片。这些器件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产业,并最终推动个人计算革命。促成集成电路行业蓬勃发展的是其伟大产品所具有的非凡力量。半导体公司每年都能将单个芯片上互相联通的逻辑晶体管数目翻番,使围绕这些芯片设计的计算机更快、更小且更强大。
1965年,戈登·摩尔预言单个芯片上的元件数量每年都会翻番。这个预言令人震惊。在整整十年中,摩尔定律被证明都是正确的。硅技术从开始运转的那一刻起,就打破了一切经济规律,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从飞兆半导体创立到人类成功登月,接近90%的美国芯片制造公司诞生于圣克拉拉山谷中。到20世纪60年代,电子产业真正成了一个信息产业,创造了新市场,引入了新用户,为圣克拉拉山谷成为最显著网络化的地方准备好了舞台。
如同飞兆半导体孕育了硅谷的芯片产业一样,那时数字设备公司也将波士顿变成了小型计算机之都,这项产业雇佣数10万人,并在20多年内创造数10亿美元的财富。小型计算机公司为古板保守的波士顿商业界引入了一些战后电子实验室的叛逆随性的精神,这也是惠普、飞兆半导体公司以及它们所孕育的其他加州公司的标志。到20世纪70年代初,数字设备公司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电脑制造商。从此,计算机分时研究迅猛发展,且规模急剧增长。
2
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史通常被描述为波士顿与硅谷之间争锋相对的竞争,一个“赢家通吃,败者一无所有”的故事。银行家们对于技术领域的理解使得圣克拉拉山谷变成一个聚集聪明头脑且资源丰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产生了一类只专注高科技产业的全新商业专家。正是这样的生态系统,最终使北加州获得了竞争优势。1959年,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创立。风险投资行业是硅谷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以技术为支撑的独特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华尔街的科技热潮始于1966年夏天,当时数字设备公司进行了IPO。另一个位于波士顿的行业领跑者出现在1967年夏,它就是在数字设备公司亮相一年之后进行IPO的王安实验室。推动这波热潮的不仅是那些选股高手。20世纪60年代企业的普遍繁荣创造了新的投资池,并使风险投资人的队伍进一步扩大。在牛市的鼓舞下,科技公司的投资人和创业先锋受到的激励,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离开了飞兆半导体公司,并创建了著名的英特尔。
20世纪70年代初,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硅谷仍被摩尔定律统治。硅谷复杂的电路板中微型的、闪电般运转的硅半导体元件每个月都在变得更小、更便宜、也更强大。曾经所有包含弹簧、晶体管、存储器核心或者真空管的东西,现在皆可替换为由硅芯片驱动——从工厂设备到大型计算机再到手表。计算机的强大力量正凝聚在微型芯片中。一小块硅片就包含了一台耗资数万美元的大型计算机或小型计算机的所有计算能力。英特尔和其他的芯片制造商确信他们正在改变世界。
到1975年,英特尔已经拥有3,200名员工,销售额达到了1.4亿美元。于是,“硅谷”一词逐渐出现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商业版上。在硅谷的芯片制造产业崛起之时,正值美国的战后繁荣让位给经济震荡和新出现的全球竞争,硅谷的芯片制造商秉持惠普那样的技术驱动并且完全投入的企业精神,增加了一种达尔文式的奋斗精神,这正好体现在这个行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现状。而这些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亲自执掌公司,又将20世纪公司的组织结构与19世纪个体经营者的个人感情结合在一起。
197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认定这是“有史以来发展最迅速、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导致了“这个社会的整个知识体系正在经历剧烈的动荡,我们思考所依赖的概念与准则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因此,“技术可能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并完成自我实现的方式。但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选择小型化的道路。”
3
到1974年,新一代人的大量证据证明,计算机具有变革一切同时又不摧毁一切的能力。摩尔定律的强大力量正使计算机更便宜、更快,从而真正打开一个时代的大门。技术狂热者坚信个人计算不仅是一场新运动,而且是一个新市场。车库中的计算机爱好者很快就将变成创业者。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史蒂夫·乔布斯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乔布斯帮助沃兹尼亚克建造了苹果I。之后,公司就拥有一条全新的苹果生产线:一种完全组装好的计算机,包括终端、键盘和BASIC软件,那就是苹果。硅谷的投资人对其另眼相看,并将嬉皮士风格的牛顿蚀刻画换成了标志性的被啃了一口的苹果图案。从那以后,小型计算机开始逐步重塑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1977年,在总额超过220亿美元的计算机产业中,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额约为1亿美元。
那时,初创公司纷纷涌现。高科技世界在新创办的公司的驱动下蓬勃发展,但新创办公司无法成功起步。就算即将成为下一个热门的微型计算机,仍然是小众市场。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成功的新兴小公司将成为明天重要的创新型公司,这些公司能使美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然而,华尔街的分析师非但没有推动20世纪70年代硅谷的发展,相反他们看空硅谷。
进入1980年,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带着对未来的迷茫迎来了新的十年——要么是酝酿已久的衰退的开始,要么是盼望已久的“电子产业的80年代”的开端。事实证明发生的是后一种情况。那年的股票中位数涨幅最终达到了40%,而电子行业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电子行业的股票,价格飞速上升,平均涨幅达到65%。投资者对科技股热情高涨,一些分析师甚至开始担心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非理性繁荣”重演。
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波热潮,其中一个因素是芯片业的发展颠覆了原有的经济逻辑,在摩尔定律飞轮效应的推动下,在成本降低的同时,电子产品的功能反而变得愈发强大。另一个因素则是资本增值税带来的信心的提升,以及养老金投资规定放宽后资本的洪流加速涌入科技产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果然到了1980年底,苹果公司的奇迹也只是昙花一现。虽然苹果的销量成千上万,但其最新产品苹果却没有达到预期。人们开始怀疑它能否继续保持惊人的增长率。他们看不到苹果拥有的优势。而托夫勒则在他的新书《第三次浪潮》中依然宣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
4
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在股票市场首次亮相,以每股22美元的价格发行了460万股股票。几周之内苹果公司的估值就接近20亿美元,超过了福特汽车、高露洁和伯利恒钢铁公司。次年,乔布斯第一次登上了大型杂志《公司》1981年10月那一期,在封面上印着乔布斯的醒目一句话:“他永远改变了商业”。1980年,几十家电脑制造商共销售724,000台电脑。而到了两年后的1982年,100多家公司一共生产了280万台电脑。在1981~1982年,美国只有16%的学校配备微型计算机,次年这个数字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7%。高涨的股票估值反映了华尔街的看法,人们认为硅谷芯片制造商提供了一个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正确范例。对乔布斯而言,这也是证明苹果公司为什么能够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更具创造力、更无私也更具前瞻性的重要论点。
硅谷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惊人的技术创新,将个人计算机从自制计算机迅速发展为大众消费产品。这是一段惊人的过程,这也是一种不同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表明可以在赚钱的同时改变世界。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对许多人而言,新型高科技公司体现了没有惩罚的进步与不会引发巨变的经济成长的奇妙结合,这正是未来产业的种子。”
麦金塔团队起初只是苹果公司内一个臭鼬工厂式的小项目,但最终发展成100人的团队。与大多数苹果公司的其他员工一样,麦金塔团队几乎人人不到30岁,并且能抛开一切,每周在项目中投入80个小时的时间工作。他们相信自己在一个真正特别的地方工作,能够自由的保持自我,而这种自由能够催生创造。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坚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在世界上留下他们的印记。麦金塔电脑在市场上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优势,人们无需对计算机十分了解就能使用。
1981年,苹果公司在研发上投入了惊人的2,1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用于麦金塔项目上,同时建立了一座技术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工厂来建造这些新电脑。1982~1983年,个人计算机的市场增加了一倍以上,仅在1983年就有1,100万台电脑出货,IBM占据了其中的26%,而苹果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1%。
1985年春天,苹果公司首次宣布出现季度亏损。到9月底,苹果公司股价从1983年每股62美元的高位跌到不足17美元。于是,董事会剥夺了乔布斯的经营权。4个月后,乔布斯出售了他手中所有的股票离开了公司,并创办了一家新公司,即NeXT计算机公司。
5
真正让IBM的个人计算机成为这一行业颠覆者的并不是硬件,而是微软的软件与英特尔的芯片一同打破了整体开发体系,并且颠覆了整个计算机软硬件行业的经济生态。PC平台——一种与苹果公司和其他早期微型计算机制造商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截然不同的系统——迅速成的行业标准,几乎消灭了其他竞争者。在花费了十多年试图不断前进的PC平台对抗但徒劳无功之后,苹果公司只好让乔布斯回归并全面接管公司。乔布斯对公司的产品线进行了全面改造,由此在市场上取得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成功。1998年推出iMac,2001年推出iPad。
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突破了5000点。但股票市值的飞速增长,只是衡量网络时代改变美国经济的指标之一。传统的商业公司花费数10亿美元改善其在网络时代的运营。自由贸易热潮席卷全球,为美国科技公司打开了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也扩大了产品的用户群。在花费40多年磨练技巧之后,硅谷的商业生态系统现在已十分了解如何培养生产新品或代码的有趣的小公司。
在经历了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后,2005年,苹果已将重点转移到硬件领域最大、也可能利润最高的挑战上。乔布斯要创造截然不同的新事物:简单易用、设计优雅的手持计算机。乔布斯对自己希望手机所拥有的功能有着明确的想法。2007年1月,乔布斯向世界揭晓了苹果iPhone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机:金属与玻璃组成的流线型机身,没有键盘,没有按钮,也没有天线。它有一块触摸屏,有电话功能与GPS功能。不久之后,iPhone还会具有语音识别能力。
iPhone及其应用商店的推广在整个互联网世界掀起了波澜。在推出十年后,iPhone已在全球总计销售10亿台。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消费产品。人们口袋中的数百万部带着地理信息与摄像头的超级电脑,迅速催生了全新的商业形式,如共享汽车、本地搜索以及短租房。iPhone最大的贡献是将软件从桌面电脑中解脱出来,并将其应用在棒棒糖大小的超级计算机上。iPhone始终处于开机状态,随时可用,而且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苹果只是硅谷中那些能够存活下来并最终脱颖而出的一个典范。造就硅谷传奇的并非只有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脸书、英特尔……它们共同织就了硅谷密码的璀璨图景。硅谷吸引了头条新闻。硅谷的公司为全球投资者的回报做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硅谷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也是一套工具,一个人脉网络,一个自启动的感知力,这是一个只可能在美国发生的关于辉煌成就与未竟事业的故事,塑造了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广泛政治和经济潮流使之可能。每一代探寻者都已经做好准备在过往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造,并在未来开创不同的事业。因此,永远想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