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拯救华尔街》
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现43亿美元巨额亏损,走到了破产边缘,从而引发整条华尔街前来拯救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是如何对待这个重大事件的呢?他们真的知晓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吗?
表面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这些合伙人在许多公开场合都表现出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向其投资者表达歉意。而实际上,他们从来没有说清楚他们究竟错在哪里!在他们看来,公司的危机并不是由内而外发生的,而是完全由外部因素造成的。他们的掌门人约翰·梅里韦瑟就一直拒绝承认,造成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过度使用了财务杠杆,从而导致其资产组合规模扩张过度。因此他们将矛头指向美林、高盛等其他公司的交易员,指责正是他们不合情理而且极其恶劣的交易,才使得公司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看起来他们就是不肯认错。他们说,1998年8月出现的市场流动性大幅度降低,以及由此而来的9月争先恐后的套现,才使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成了市场的代罪羔羊。
公司的核心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尔隆·斯科尔斯在美联储拯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周年会议之际,非常“中肯”地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辩解,当时低信用等级债券的利差水平已经扩大到仅仅用违约风险根本就无法解决的地步了。因此他总结道,这种利差当中一定有某种“流动性利差”存在,也就是说,投资者为持有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而愿意付出的溢价。事实上当时市场确实发生了某种事件,导致投资者因担心事态进一步加剧而远离市场。所以,斯科尔斯批评,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既没有把这种“恐惧压力下市场流动性丧失因素”纳入模型,也没有对这个因素可能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此他感到“非常遗憾”。可是,斯科尔斯及其公司中其他聪明绝顶的人物为什么偏偏就没有把“恐惧压力下市场流动性丧失因素”纳入模型,并且可能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呢?很显然,流动性仅仅只是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此斯科尔斯回避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为什么会忽略这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的流动性风险。 在斯科尔斯竭力为自己自圆其说中,人们根本看不到任何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为什么要将自己置于这种巨大风险之中的原因分析。请注意,一个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开车的人,还能对路上留有一片残雪发发牢骚,但如果一个以时速100英里飙车的人,根本就没有权利对此指手画脚!
基于这种认识,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遭受了历史性的重大损失之后,他们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他们一直争辩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现深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大风暴——这样的话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我们又再一次听到了,是何其的相似,何等的熟悉。“我对此深信不疑。”公司重量级人物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就是这样解释的,“我认为,我们遇到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遇到的情况。”当罗森菲尔德说这种话的时候,似乎只有他的公司遇到了这种“情况”。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很多次了,也并不是“百年不遇”。墨西哥发生过,华尔街发生过,泰国发生过,俄罗斯发生过,股票市场发生过,债券市场发生过,白银市场也发生过。在一部金融史中,价格出现超跌的“肥尾”现象层出不穷。只是那些希望根据对历史价格数据的研究来进行交易的人,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当然,罗森菲尔德们并不觉得如此,他们始终认坚持认为,现在市场利差实在太大了,正是投资的大好机会,不可能会有比现在更好的投资机会了,因为模型就是这么说的!
但是,整个市场却已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他们完全是错误的。如果说在华尔街拯救行动进行了一年以后,市场仍然无法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华尔街已经逐渐复苏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套利却依然没有一点起色。因此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流动性问题,而是其整个投资战略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有证据表明,至少有两个因素对其的溃败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一是公司对市场的看法出现了偏差,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拖累,其他公司大幅度减少市场交易活动,致使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消失得无影无踪。
1999年12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输掉了整整45亿美元,并且几乎将整个华尔街拖入深渊。2000年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终于开始清盘套现了,一代著名的对冲基金就这样如流星般地陨落了,真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是奇怪的是,仅仅15个月以后,历经千磨万难的掌门人约翰·麦利威瑟及其一些合伙人却轻而易举地,又从投资者那里筹到了1.5亿美元,重建了一家基金,准备再次“出海远航”。
相关链接:不做“屋内聪明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