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顿:与巴菲特投资风格相像的基金经理(上)
(2009-01-04 22:19:23)
标签:
股票伯克希尔公司基金经理阿什顿 |
分类: 投资人物 |
这样,就没有“价值陷阱”了
泽克·阿什顿是圣特尔资本公司的对冲基金经理。阿什顿在大学期间实习时,曾读到一本彼得·林奇的书,他读了4个小时,然后放下书,对自己说:“这就是我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想要做的事情。”后来,阿什顿又读了一些沃伦·巴菲特的书,他认为罗杰·罗文斯坦的《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是他读过的关于沃伦·巴菲特最好的书。阿什顿的见解很独到:如果我们吸收了巴菲特的观点,接下来,当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时,会发现巴菲特现在使用的那种祖父级的经营金钱和项目的方式,也就是“购买并持有,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实在是有点被媒体夸大了,这和巴菲特早期的投资方式也完全相反的。从1956-1973年、1974年,他都在熊市的环境下筹集到了收益率为20%-25%的资金,直到熊市探底为止。巴菲特购买了每股净营运资本的股票,并且受教于本杰明格雷厄姆。当他所面对的问题从主意太多,资本太少变成了资本太多、主意太少的时候,他不得不转向购买高质量的资本,并且他有这个奢侈来长期持有它们。
阿什顿非常着迷于案例分析,研究一个人是如何纯粹通过理性的资产分配来聚沙成塔,把很小的一笔资金发展壮大,将其组合成40-50年的高收益资产,并且完全靠累积资本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富或第三富的人,而不像比尔·盖茨那样,通过成立一家公司,建立全球性的垄断来致富。而且他并没有继承大笔遗产。这些事实深深地吸引了阿什顿,阿什顿是一个热衷于设计和研究系统的人,特别喜欢找出可能奏效的概率。
阿什顿回到瑞士的家后,成立了一家小型的有限合伙公司,开始管理资金。不久,阿什顿向Motley Fool公司提交了一篇关于投资的文章。Motley Fool喜欢阿什顿的文章,并且出版了阿什顿的系列文章。最后公司聘用了阿什顿。当阿什顿在Motley Fool公司时,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管理那家小型合伙公司,一边观察了近千家公司,并且写了200篇文章,努力往分析师和资金管理者的方向发展。终于在2002年8月,成立了一家面向外部投资者的基金。
阿什顿的这只基金试着以价值取向来对委托给他的资产进行投资,尽管阿什顿并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传统的。阿什顿希望追逐任何可能产生价值的东西,尽量不使自己受限于任何一种规则。但是后来,阿什顿发现一切都取决于一项资产可以在其生命周期中产生多少现金流。于是阿什顿试着把所有问题都简化如下:我们是否认为今天的价格是个好价钱,是不是有能够提供给我们15%年收益的安全边际。这一般是最低的预期回报率。因此,阿什顿寻找的是最小的优质公司,它们的价格与自由现金流的比率是个位数。而且它们其他方面的状况都非常好,比如有很好的资产负债表、优质品牌、拥有一些缝隙市场、管理有方等。如果找到了足够的这样类型的公司,就可以放手去做了。它们有的每年增长2%,有的是8%。如果我们购买了一组这样的优质公司,它们都是由优秀人才经营的,以股东利益为导向,我们会为这些公司支付7倍的自由现金流,接下来一切就会水到渠成了。而市场之所以把这些公司的价格定的很低,是因为它们的业务很乏味。
阿什顿认为股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购买群体的,一是没有购买群体的。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就是属于没有购买群体的。根据阿什顿的理论,伯克希尔相对于其内在价值是非常廉价的,而且,即使在它的价格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从内在价值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以80%的折价交易的。可能有人认为不是每年都有几万人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吗?有这么多的人愿意购买股票,伯克希尔公司怎么还会被低估呢?但是它确实是被低估了,原因在于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投资者,相对于世界上整个S&P500指数基金来说,仍然只是沧海一粟。或许又有人认为,在我们作为投资者使用的这些量度当中,应该有高于一切的标准,比如说业绩记录,公司文化以及负责资金运营的人,不过,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又可能有人说,伯克希尔的增长之所以会处于停滞状态部分是由股东的期望造成的,但是阿什顿认为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伯克希尔没有足够大的购买群。这些没有购买群的公司,可能永远被低估,直到它们的增长率为负为止,那时候它们将更加被低估,这种风险在价值圈理论中就被称为“价值陷阱”。但是阿什顿认为,如果公司有股东导向的开明的管理层,那么“价值陷阱”并不会存在。阿什顿承认,在单只股票情况下,它可能会出现。但是如果是在这种情形下,它就不会出现了,比如开明的管理层最终会进行聪明的收购活动,如果他们是优秀的资本分配者的话。他们会以诱人的价格回购股票,他们会继续保持支付越来越高的红利,直到把人们吸引回来为止。只要股票继续保持这样相对价格,也就是说,如果它从不以超过每股8倍自由现金流的价格交易,而公司每年都在减少6%的多余股份,并且公司的增长率是每年3%,那么相对于所承担的风险,就可以得到足够合理的股权回报。就像前面所说的,这些公司好极了,一般都很小,以至于被忽略了,它们要么股份很小,要么公司规模很小。它们中的一些公司会和行业中的其他公司竞争,但是它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最终,它们就会被强大的对手吞并,或者就像价值圈所说的,会出现一种催化剂,于是赚钱之旅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