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只花蛤
一只花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29,382
  • 关注人气:25,4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沃伦·巴菲特?

(2008-07-16 18:46:49)
标签:

基金

股票

道指

合伙人

巴菲特

分类: 伯克希尔

    1970年,本杰明·格雷厄姆准备着手修订《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他把修订的任务交给了亚当·史密斯(注一),并对史密斯说:“我只愿意把这项工作交给两个人去做,一个是你,另一个是沃伦·巴菲特。”

    “谁是沃伦·巴菲特?”史密斯问道。这是一个非常离奇的问题,因为史密斯在数家基金公司担任董事,认识大多数的基金管理者,却偏偏不认识这个沃伦·巴菲特。

    的确,当时的巴菲特非常低调而且与众不同。他没有报价机和股票行情指示器,也没有服用镇静剂的习惯,手头上没有市场中炙手可热的“赢家”,没有科技公司,没有企业集团,没有所谓的“概念”。他只是严格并持续地实践着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购买平淡无奇、简明易懂的股票。

    巴菲特并不管理基金,因此他没有销售基金的压力,也无需应付老板或上司。在他运用另一时代的理念创造着记录的同时,他让自己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因此他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他买下一家公司的股份并取得控制权,他会很乐意涉足这家公司从事的业务。种种的因素使他能够远离他的大多数同行所受到的束缚。

    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于1956年开张,初始资本10.5万美元,但是这家公司于1969年关闭,当时的资产已达到1.0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1%。在这家公司存在的13年里,没有一年遭受亏损,即使在1962-1966年指数严重下跌时也保持盈利。公司的合伙人每年都能收到一封信,告诉他们合伙人公司的目标,而公司的目标从未动摇过。

    巴菲特的初始资本很少,几乎都来自他少年时送报纸、弹球机以及出售高尔夫球所得。但是他很早就接触到市场,他说,“我收集各种图表,阅读所有的技术材料,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我拿起了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这就像是在黑暗里见到了阳光”。他把合伙人公司的办公室设在一幢杂乱房屋的卧室里,整个屋子看起来像是邻居小孩的聚会场所,然而伯特兰·罗素的著作摆了满满的一书架。巴菲特能够熟练地引用罗素的名言,如同熟悉格雷厄姆的经典一样。

    为什么巴菲特会选择在奥马哈?他自己解释道,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思考,更好地斟酌市场上的情况,你听不到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可以静下心来对着面前的股票深思熟虑,你可以考虑很多事情。”

    尽管许多人读过格雷厄姆的著作,对格雷厄姆也满怀敬意,然而当时格雷厄姆所倡导的投资理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比如巴菲特在真正领会格雷厄姆的教诲。“我始终坚信自己能挣很多钱,”他说,“对此我一刻也没用怀疑过。西部保险公司的每股收益达到了16美元,而这只股票的价格也是16美元。国家保险公司的股价也与每股收益一致。这样的股票怎么能错过?”

    自从合伙人公司成立之时,巴菲特就设立了一个目标:公司的每年收益率将比道指的平均水平高出10%。如果道指上涨了20%,合伙人公司的收益就要上涨30%,如果道指下跌30%,他们只能下跌20%。但是记录表明,在道指走低的5年里,合伙人公司的业绩不断上升,巴菲特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轻易地战胜了市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到了1969年,由于市场疯狂上涨,许多基金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道指和合伙人公司的水平,但是巴菲特却选择退出。他决定解散合伙人公司,因为他在这时对成功的渴望已失去当初的热切,他坦诚“已经跟不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最后,所有的基金几乎都全军覆没了,只有巴菲特成为行业中的翘楚,彻底地验证了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的正确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介绍另一位价值投资的成功人士赫伯特给史密斯认识时,巴菲特说:“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在管理别人的资金,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风险的厌恶。他拥有高尚的品格,并以务实的态度自持。金钱和股票对他来说都是真实的——因此他能够坚守‘安全边际’原则。”这段话如果放在巴菲特身上同样也恰如其分。

    至今仍有人对格雷厄姆的理念流言蜚语,但是巴菲特对这位“华尔街教父”的崇敬与忠诚没有丝毫减弱,他说,“格雷厄姆的教诲让一些人成为了富翁,并且很少有人因为听从了他的建议而遭受贫穷。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让你做出这样的评价”。

    巴菲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投资人,到如今名震四海,妇孺皆知,靠的是什么?就是他一旦发现了真理,便终身追随,永不背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固有的信念,永不动摇。如果一开始他就在错误的道路上,那么无论他奔跑得多快,最终也将无济于事,永无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注一:亚当·史密斯,一位极富盛名的投资教育家和实践者,曾就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顾问委员会,著有《超级金钱》及《金钱游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