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傅雷家书》
(2016-10-27 15:04:44)
标签:
书评傅雷家书文化艺术 |
分类: 我的读书 听书笔记 |
忘记第一次知道《傅雷家书》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今年上半年的图书推荐的新闻中,当时无知的自己还以为就是一本描写父爱如山的书(自己误以为是一位父亲为了教育孩子而付出了无数的辛酸,孩子最后成功了故而出书),幸好在10月份共读的书中看到了它(当时很有种“缘分”的感觉),也庆幸看到了它,才让我对于这本书有了一个“纠正错误认识”的机会。由于十一假期,在老家手机卡无故损坏,导致下载的电子书丢失,且假期回来后,自己的想法又跑偏到动漫上去,故这本书一直等到上周才开始重新阅读。
读书的时候,我总是希望不被其他的书籍打扰,因为一旦看了其他书籍,总担心会将一本书的整体感官打破,所以我读一本书的时候,总是会抽出所有有空的时间一门心思的读,一直到将这本书完整的读完,所以往往一本书可能一般就会花一周左右的时间读完,《傅雷家书》也不例外,从一开始的一天读十几页,到后面的一天读一两百页,有时候晚上收拾好都要到睡觉时间了,自己还是会花半个小时来阅读一番。阅读的过程中,内心有很多体会,不时地想从内心喷涌而出,可是却找不到一个出口。我想我是有感触的,从傅雷对孩子的一颗疼爱之心,包含从工作、感情、家庭、孩子等方方面面的关爱,对自我的直白批评,对祖国社会主义的热爱及无时无刻在教育着远在海外的傅聪热爱祖国,还有傅雷对于艺术、哲学、音乐、碑帖、石刻等等各方面文艺的汇集的阐述和永不停止地对于艺术的追求、学习,等等,虽我个人对于很多方面都是知之甚少,可是仍不免被其吸引。
《傅雷家书》,从1954年1月18日晚的一封寄给傅聪的信开始,一直到1966年6月3日止,并包含傅雷先生留下的遗书一份、傅聪寄给父亲傅雷的信一封,具体的数量我没有统计,但是每一封信,每一个字,都仔细地阅读。说实话,信中很多关于艺术、哲学方面的内容,有时候我可能会看两三遍,或者甚至会在网上进行搜索,才会明白实际的意思(个人的感官认识),不然真的不明白。仅从这一点上,就反应出傅雷先生个人修养的深厚,熟知从古到今,国内国外,很多名家,还包括评论家的文字,笔触之下,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副宏伟的画面,令我神往,内心回响不已。
《傅雷家书》一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傅雷对于儿子傅聪的满满的爱(家中收录的对儿子傅敏的信较少,故不提),不仅包含对于傅聪身体的关爱,不时地提及让傅聪注意劳逸结合,并通过实例来说明,演奏家是需要身体健康,才能有精神气去搞艺术,而且还包含对于生活收支的合理安排,要对生活有规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性,还要通过评论家的评论来不时的自省其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演奏家才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让我想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修身齐家平天下”,每个人都是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做好自己,从小处着手,才能更进一步的去完善更大的远处。所以说,古人诚不欺我!
关于感情生活,家书中有写给傅聪的,也有写给傅敏的。虽然傅雷先生青年时留学海外,不像一般的父母对于感情婚姻有着老辈的思想,但是对于这一点,傅雷先生同样采用的是和工作雷同的说法,既然父母有着过来人的经验和岁月给与的沉淀,那么就要把这些东西告诉子女,让子女可以少走弯路,或者是即使子女的想法不一样,那么作为父母的,也需要将自己认为需要说出来的直接说出来,至于听与不听,可以个人判断。这一点,相信有很多人会自愧不如。例如我的父母,很传统的认为家中子女的婚姻要按照从大到小的年龄来,因此在哥哥没有结婚的情况下,姐姐也没有同意。这种想法是老式的,是不对的,这和我的父母的观念和认知有关,两个人都出生在五十年代初期,生活困苦,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可以理解父母的。但是家书中傅雷的做法,我是赞同并希望将来的自己可以这样做,做一个开明但是有要求的父母。
音乐方面,细想我从小就是小学初中上过音乐课,仅仅只是唱唱歌,对于曲子什么的完全不知道,所以对于贝多芬、巴哈、舒伯特、李斯特等的有名的曲子,只是知道名字而已;不过这完全不影响我通过傅雷先生的笔触去了解东西方音乐的发展,以及上述几位大家的音乐形式。学习某个大家的作品,要了解大家身处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不仅要有理性认识,还要加入自己的感性认识,两者之下,才会获得真正的收益,这对于自身艺术的感悟将会收获更多。犹记得,家书中提及在傅聪已经对某些曲子已经驾轻就熟的时候,父亲傅雷就已经在信中多次提及要合理的做好计划,去学习新的曲子,不要总是抱着已有的知识而不进取,就像俗话说的,吃老本是不行的。现在想来,傅雷先生在很多事情上,总是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教训提前告诉孩子,下一步最正确的做法,这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作为孩子,总是无法在第一时间里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信中有很多事情,父亲傅雷多次提及让傅聪提前去做的事情,虽然不知道傅聪的回信是什么内容,仅从傅雷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总是没有得到答复,因此傅雷先生不辞辛苦的多次提出。通读整本书后会发现,虽然有的事情,当时没有做,但是隔了一两年后,傅聪仍旧是按照父亲傅雷的建议去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能吸取前辈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其实是条捷径。故自省,很多事情,自己需要多想,多思考,不要急于用自我的认知去下定论,而需要去研究为什么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不一样,提升自我的认识后再去看什么是正确的。
哲学方面,可能是我共鸣最少但是感触最深的地方,可能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真正的理解,但是我觉得我的思维开阔了,对于问题的处理要理性加感性的结合来看。说实话,从高中选理科之后,好像就远离了哲学。在《傅雷家书》中看到“形而上学”的时候,第一感官竟然是去网上搜索,因为竟然不能第一时间准确的得知意思。相信在傅雷老先生看来,我这种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很多事情总是依赖于网络,觉得不明白的直接上网去搜,又简单又快捷,但是同样的,丢掉的是什么,是我们宝贵的对知识记忆的习惯,就如同现在很少人去买纸质书,都是通过手机来看电子书,不能说哪种是更好的,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想法是不同的,但是在我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手机我的看书速度非常快,看书面也非常广,但是我收获的东西反而很少,很多东西都是简单的掠过,没有痕迹留下,之后别人提起来,可能自己会说一句“我也看过,但是只记得名字了”,岂非哀哉!
关于为人处事,傅雷老先生心中无数次的说起做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马虎,大小事一定要有交代。而且要求傅聪身在海外,需要深刻牢记祖国,受过的祖国的恩惠,并记得报效祖国。从小的方面,在国外的一言一都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到大的方面 ,要把国外的音乐形式交流到国内。我深有印象的还有,傅雷老先生和其夫人的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相信傅雷先生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和其夫人无法分开的,一人关注生活,一人关注事业和进步,有分工又有合作。而且随着傅聪的成长,傅雷先生的内容会涉及到个人的思想、个人的缺点和个人的身体状况,相信这和很多父母是不同的。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报喜不报忧,其实当孩子长大之后,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变成朋友,相信傅雷先生给出了答案。
我相信,寥寥数语,无法表达出对于《傅雷家书》的感受,虽然心中有万思,可是下笔的那一刻,一言一语都表达不出。我想我还会再读这本书,也会推荐给我的朋友,如果将来有了孩子,我希望我和他能一起读。
结尾处允许我引用傅聪和傅敏访谈中谈到的家书中反映的最本质的思想是什么:
赤子之心。爸爸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看这些信,可以用这么一句概括这个人: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他是一个在中国最优秀的传统中植根非常深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五四”的觉醒的一代。他接受西洋的东西决不是表面、生活习惯上的小节的东西。你现在在国外可以碰到很多生活非常洋化,西装革履,家里连中文也不说了的人,可是这些人对西方文化根本没有一点点真正的了解。而爸爸为什么对西方文化能有真正深刻的掌握和了解,就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化中的根子扎得很深!我爸爸责人责己都非常严,是个非常严谨的人。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有着东方文化的根,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从西方文化中来的,他的那种科学态度,很强的逻辑性,讲原则,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优点,他是接受了这些优点的。他在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时说过,他受这本书影响很大。罗曼˙罗兰作为一个欧洲人,有这么个理想,他希望能够把德国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两个民族的文化取长补短,创造一个更灿烂的文化。我爸爸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希望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间取长补短,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更灿烂的全人类的文化。刚才说的赤子之心,还要讲回来。我爸爸这个人也有很多缺点,因为他是个非常活生生的、丰富的人,他的缺点优点都不是一般的,都是比较大的。如他脾气的暴躁,一时冲动不能控制,可以使人目瞪口呆。可是他同时又可以是绝对冷静,很理智,很严谨(这一句是傅敏所说)。那绝对如此,一切强烈,幅度很大。最主要的一点,是我爸爸这个人完全是真的。这跟知识高低,品质好坏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