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之“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2013-01-17 17:34: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读书 听书笔记 |
细细想来,十二三岁时,我正在读初中。
那个时候的自己,和姐姐在同一个班级。
很奇怪,现在想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我最好的朋友不是姐姐。
那个时候,我是个乖乖女,学习还可以。
而姐姐很叛逆,学习比我差一点。
当时我们住校,睡同一张床,可是,我不知道她晚上会出去。
我和姐姐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而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朋友圈。
我们宁愿将心底的话告诉好朋友,也不会告诉彼此。
我的智商还可以,但是情商非常低。
因为一直到大学的时候,有男生要做我的哥哥,我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而2003年,我正在读高中。
自己完全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对于爱情根本是门外汉。
同学两年,一直到老师叫两个同学谈话,分开做同桌。
我那个时候才知道他们俩谈恋爱。
但是的自己好像大脑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任何时候也不会向这些方面去想。
单纯而美好。
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
特别是班级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应该是最敏感的。
我一直都是班级中较小的孩子,因此对这方面一直没有意识到。
后来,大学同学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姐姐,她就很有感触。
因为大家都是差不多年龄的时候,她比别人大了3、4岁。
大家都在还没有发育的时候,她开始了。
大家都还没爱美的时候,她开始了。
而老师也会经常说,你比别人大了这么多,怎么学习还赶不上人家。
可能父母也会这样讲,更多的人在说同样的话。
这是残酷而真实的。
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一座桥。
大人整天忙着上班,为了养家糊口。
老师为了完成工作、完成业绩而努力。
剩下孤独的孩子只能自己与自己对话。
或者几个孤独的孩子聚在一起,义结金兰,同生共死。
敏感而孤独的孩子,需要大人的仔细呵护。
不只是物质,而是内心,精神方面。
有的时候,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后,往往都是回答——不知道。
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觉得我的孩子不会做这样的事。
你别问我,我不知道。
……
不愿去展开真实的原因。
恐惧于真实原因背后的残酷。
要说什么呢?
说一个答案,说一个结果,还是说一句总结?
没有人知道答案。
慢慢地靠近,缓缓地陈述,静静地等待。
爬上那座桥,从这头走到那头。
脚踏实地,每一步都掷地有声。
每个人都需要倾诉,这就需要有倾诉的对象。
家长或者老师,希望你们是离孩子最近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