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2012-08-09 19:19:55)
标签:

西部铭记

分类: 活动纪实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为建立新政作出重大牺牲和特殊贡献的陕甘宁边区的老百姓,日子还这么穷苦。在这个被称为革命老区的地方,无心力整治的荒漠像温疫一样侵吞贫民生息的领地,史上兴师动众的治沙工程取得的伟大成效,没看到可以防沙的大树,只看到风吹两边倒的杂草。时下, 每个村庄都有活不下去的人逃往外地,每个家庭都有人背井离乡,在贫瘠之地支撑到底的人群全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和脸上写满沧桑的孩子。走近每一栋用泥巴和木棒糊弄起来的低矮土屋,几乎看不到值钱的家具和扔了让人心疼的东西。让他们支撑下来的唯一财富,就是在布满泥沙的院落暴晒做饭取暖的羊粪和堆积如山的麦杆。入夜,听不到鸟叫的黄土高坡清静极了,相隔较远的每个村庄进村的土路既没有路灯,也看不到串门的行人。由于沙地上粮食难种,雨水不足的年份亩产不到50斤,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也没有喂养消耗粮食的贪吃动物,当你听到驴羊请求出圈的嘶叫,太阳就像火球一样从山那边滚出来晒着你全身是汗满头流油。

 在鸟不生蛋的恶劣环境里生存,尽管每户有60多亩沙地,可他们无法享受时代变迁正常人过的生活。严格地说,他们不是生活,只是活着,在满眼荒凉的土丘,体力不支喘着粗气等待生命的终结。

     此次支教的学校是一个农村小学,上世纪,还有几百名小孩在这里就读。 如今,为活出人样出逃的人越来越多,只有无处可逃的老人通过勒紧裤带才有条件送孙子到村小念书。支教活动虽然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但精于算计的老人还是担心收钱硬是不肯让孙子来学校念书。通过多次动员,二年级学生陈国文的爷爷才放心让孙子出来上课。尽管有的人家不需要动员,但他们的日子过得不像人样,家访走进他们清贫如洗的家庭,我才发现,被人折腾又折腾自己的日子如同走钢丝一样艰难。

 8月8日的晚上,几位支教老师约我去王育凤家访,没走多远,懂事的孩子就来到半路上迎接老师。夜相当黑暗,来自外省的年轻老师对没有路灯的小路很是陌生,每走一步里的像鬼子进村一样射蜿蜒的沙路和破败的土墙,星星点点的或许打搅了耳听八方的走狗,咱们在断断续续的狗叫声中兜了半个钟头才来到半山坡的王育凤家,大家围坐在炕边身体暖和之后,谈话的氛围也近乎起来曾经当过支教老师的黄莹家访过许多孩子,经见了一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出发前与同事谈及学生的家庭悲情,她说自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是在了解王育凤境和遭遇后,痛不敢叫、伤不敢哭难堪搅昏了我们的头脑。在这个脸上布满沧桑笑比哭难看的孩子面前,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破败的和两个不幸的孩子……

      开始我们认为,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王育凤、王育珍姐妹俩是常见的留守家庭,通过了解才明白,这个家庭是不正常的留守家庭,姐妹俩懂事之后一直在期盼出走多年的父母归来,可她们一直没有等到父母回来的那一天,哪怕像人家外出打工一年回来你一次的机会也没有。当我问及父母在哪里时,王育凤用平和的语速不变的表情回答问题,实在让令人吃惊,这不是十多岁孩子该有的神情

     第二天,在着手她故事的时候我的身心像一条被山洪击溃昏头的游鱼,全然不知要经历怎样的途程才能到达终点。王育凤对我说,她妈妈在妹妹八个月大的时候离开这个穷困的家,爸爸在王育凤三岁的时候也悄无声息地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对古稀之年的爷爷奶奶和两个成长中的女。爷爷奶奶谈及两个乖巧的孙女老泪纵横老人家一把鼻涕一把泪用当地话不停地诉,我们一句也听不懂,通过王育凤翻译才明白爷爷不吐不快的悲情。老人家是说孩子的父母走了之后,老两口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但是看到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咬紧牙关挺起身板带着两个小娃娃艰难的度日对抚养两个孙女的老人来说,活下去不是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承担既做爷爷奶奶又做爸爸妈妈的责任。两老的脸庞写满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风霜凄苦,唯一的快乐有看到孩子们安全回家舒展布满皱纹的眉头。作为初来乍到的支教老师的确不能用自己的想象来推断孩子父母的想法。时下,唯一能就是安慰两个在无限期期盼中长大的孩子,当问及她们对于父母时,孩子没有直接回答,低头沉思一会,她拉起支教老师黄莹的右手:“老师记得爸爸的手上有个胎记,其他的什么也记不得了,我想他们,想他们快点回家……”

 在时间不短的交流中,孩子谈及最多的是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带她麦田收麦子,以及帮他们洗衣做饭的情景便是孩子们难忘而美好的回忆!爷爷告诉我们,孩子的父母出走后,因为家里穷没有能力去寻找,祖孙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忧郁中度过了十个春秋。面对这个不能再折腾的家庭,我们心比雪冷,冷是无法想象没有父母的两个女孩该如何面对同龄伙伴的嘲笑,不知道爷爷奶奶抚养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付出多少心血。作为支教老师只有用尚未冻僵的热心宽慰接受我们教育的孩子,除了带孩子和我们一起吃饭表示关爱,希望她们不要埋怨父母。懂事的姐妹俩没有说一句恨父母的怨言,促膝交谈中她们的言语对爷爷奶奶充满了无限依恋,对未来也充满了无以表白的向往。

 事后提起这件伤心事,参加家访的支教老师黄莹对我说,作为一个刚来不久的支教大学生毕业生,还没有生养孩子之前,着实敢随意评论孩子父母的出走行为,但作为女性这个角色不仅需要亲人的关爱,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在这个村子被父母抛弃的不仅仅是育凤姐妹俩,其他家庭也有被抛弃的孩子,只是离别的时间不等和受伤的程度不同罢了。每次看到龙应台女士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之类的著作,在为人父母人群中畅销时,我能体会到现在的家长想努力做好称职的父母。真的不知道王育凤育珍的父母现在在哪里什么如此狠心让未成年的孩子承受难以承受的苦难,让她们天真无邪的脸庞写满了欲哭无泪的沧桑!

     在我写这个稿子的时候支教老师对我说:“你能不能把孩子的故事写出来发表,这样的话孩子的父母也许能看到,他们看到之后或许会回来与亲人团聚。” 对于这个提议,我无法预料结果是什么,眼下只期望吃饱喝足和有爱心的人们,抽空关注大西北因熬不住穷苦而各奔东西的人群,同时关注无奈留守的孤独老人和可怜的孩子。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家访的时候,育凤对着镜头做了个有趣的动作。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育凤拉着支教老师黄莹的手诉说被父母抛弃的苦情。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黄莹(右一),牛丽敏(右二),张守娥(右三)分别与孩子爷爷奶奶交流。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黄莹(右一),牛丽敏(右二),张守娥(右三)分别与孩子爷爷奶奶交流。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牛丽敏在孩子家打满天飞的苍蝇。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王育凤、王育珍姐妹俩和奶奶合影,希望出走十年的爸妈能看到。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王育凤、王育珍姐妹俩和爷爷奶奶合影,希望出走十年的爸妈能看到。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王育凤、王育珍姐妹俩合影,希望出走十年的爸妈能看到。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王育凤、王育珍姐妹俩合影,希望出走十年的爸妈能看到。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牛丽敏(右),张守娥(左)和奶奶与王育珍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黄莹与王肓凤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王肓凤的爷爷照相给出走十年的儿子看,他还活着。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王肓凤站在门边拍照让出走十年之久的父母知道,她长大长高了。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育凤的小伙伴柏延红戴着花环迎接来家访的支教老师。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黄莹在家访中与柏延红在羊圈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养绵羊是当地民众唯一的经济来源。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尽管养绵羊是当地民众唯一的经济来源,由于土地荒漠化长不起草,想养也养不了几只。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李兴斌“小老头”家的羊圈。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吴海霞(右)和李兴斌的母亲在象征财富的羊圈前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本人在学生陈国龙家与他的奶奶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吴海霞(右)在家访中与学生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沧桑写在了孩子李兴斌的脸上,人称“小老头”。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吴海霞在家访中与学生李兴斌“小老头”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吴海霞在家访中帮助学生李兴斌“小老头”捡羊粪饼干。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学生李兴斌捡“小老头”羊粪饼干。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引导学生李兴斌“小老头”与同学玩耍。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引导学生李兴斌“小老头”与同学做操。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骆凯妍引导学生李兴斌“小老头”与同学做操。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吴海霞在家访中帮助学生李兴斌“小老头”烧水。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吴海霞在家访中帮助学生李兴斌“小老头”认字。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学生李兴斌“小老头”向老师致谢。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引导学生李兴斌“小老头”与同学做操。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父母外出不归的学生陈国龙的家。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组织学生做户外游戏。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牛丽敏在家访中给学生陈国龙的弟弟做按摩。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组织学生做户外游戏。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组织学生王育凤做户外游戏。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组织学生王育凤做户外游戏。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组织学生马佳丽和徐兴莉做户外游戏。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沧桑也写在孩子家长的脸上。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留守的老人在秋收。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留守的老人在秋收。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留守的老人在秋收。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用泥巴和木棒糊弄起来的低矮土屋。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用泥巴和木棒糊弄起来的低矮土屋。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古老的城墙。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古老的城墙。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低产的胡麻是当地民众的经济作物。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用泥巴和木棒糊弄起来的低矮土屋。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让他们支撑下来的唯一财富,就是在布满泥沙的院落暴晒做饭取暖的羊粪和堆积如山的麦杆。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用泥巴和木棒糊弄起来的低矮土屋。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贫困的边区民众依然热爱毛大爹,希望得到毛大爹的护佑。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张守娥在家访中给学生陈国龙的奶奶送“温暖”。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黄莹在家访中与陈国龙的奶奶合影。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支教老师杨冠泽、相天宜、李鹏程在家访中帮学生家收麦秆。

西部支教甘肃行之三,沧桑不该写在孩子的脸上

象征边区老百姓生活状况的枯树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