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和契约精神
(2011-03-07 07:31:19)
标签:
中国留学生抄袭诚信法律契约精神杂谈 |
分类: 杂谈 |
前些天看到一条消息:称政治前景看好的德国国防部长因为论文涉嫌抄袭(一说引用不当),先则本人声明放弃博士头衔,随则学校宣告收回其博士头衔,后则本人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这是一件供茶余饭后且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谈资话题,不想期间还有个不大不小的花絮,德国某媒体竟称诬这位防长的抄袭作弊行为是学自中国老师。此言一出,激起在德华人的强烈抗议,“自家的脏水硬是泼到别人身上”。连一些德国人都认为媒体这样哗众取宠、不客观的报道形式使人生厌。这回是一石激起一层浪(因为只激起了在德华人的强烈抗议,并没有产生更多的连锁反应和发酵行为)。
不知是德国媒体一些人的娱乐式随意调侃,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偏见,亦或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仇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起码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个国防部长的抄袭行为与中国有任何的相关关系。还有一点也许是我的主观想法:不论德国某媒体的这位主持人随意调侃也好,戴有色眼镜看我们也好,骨子里的仇华也好,当时他脑子里肯定蹦出了中国两字。
国人的诚信确实有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但我们自己知道,好像地球人都知道。
我想起了去年到澳大利亚大学培训时与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问到的问题。
第一个交流的问题是关于考试。其中的两点有些意思,其一,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个别考试是在学校大礼堂进行的,上千人“挤”在一起应考;其二,比如某学院某个年级考同一门课的同一试题,全年级居然分三批三天进行。这在中国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中国考试一般要求被考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抄袭和作弊。而且同一试题必须同时开考并同时结束,不可能同一试题,今天考几个班,明天考几个班,后天再考几个班,以防互相“交流取经”而漏题。他们认为他们这样考试很正常,因为人们通常没有作弊和“交流”的意识,觉得它是件非常丢人的事。前面考过的人不会主动透漏考过的试题,后面的考者亦不会主动问考过的人考题题目和答案。在他们的主流意识中,如果你问别人考过而自己将要考的考题和答案,就像一个体面人在公众场合乞讨一样丢脸,甚至就像问别人请教如何偷窃、如何抢劫一样可耻。
在西方大学,严重作弊一经发现,作弊学生通常在学校还没做出处理决定前,迅速打点行装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学校,以把不良影响缩减到最小,因为这样的作弊行为可能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名誉和生活。在中国,一些严重作弊学生为保学籍,有时还会采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威胁学校,甚至把学校告上法庭。曾经听到一个严重作弊学生因被开除而告学校的案例,居然学校败诉,法院的理由是:学校无权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力。与此相反,我刚看到一条消息,说日本拟对一名高考作弊学生起诉,最高可能对其施以6000美元罚款和三年有期徒刑。
第二个交流的问题是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控制。在国内大学,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论文质量,防止论文抄袭,有专门的公司开发出一种查重复率的软件,只要把论文通过该软件过一遍,即可知道该论文与以往论文或著作的重复率是多少,一旦重复率达到某一数值,即可判为抄袭或不合格。这是国内很多大学采用的控制论文抄袭、保证论文质量的方式。当我把中国大学采用的方式告诉澳大利亚大学的同行时,他们感到很惊讶,称此前闻所未闻,没想到中国已经“先进”到了应用计算机技术控制论文质量的程度。因为虽然不能说澳大利亚大学研究生论文绝对没有抄袭,但这样做的人太少了,一是认为不齿,二是被发现后付出的代价太大。
在中国考试抄袭和作弊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人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津津乐道于作弊没被抓住,或暗暗自喜抄袭得来的好处,这点实际上是最可怕的,作弊和抄袭现象普遍存在的表象背后是诚信的缺失和丧失,如果发生在个体只是一个个体,发生在一个群体也只是一个群体,但发生在广大的民众中问题就大了,他最终会反映一个民族的诚信出了大问题。
在世界上有个别族群不把坑蒙拐骗看做问题,还认为这样的人有本事,并形成了整个族群的主流看法,因此其他民族对他们就只能另眼相看了。我真不希望中国人在世人的眼里是那样的形象,但如果诚信问题不解决,也许真会有那么一天
东方人,尤其是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原本是以诚信为本的,这点与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东亚信守的是诚信为本,西方遵循的是契约精神。诚信为本和契约精神,表面看好像差不多,但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契约背后是法律,诚信背后是道德;法律是法治的基础,道德是自我约束的本源;契约是他律,诚信是自律;契约和法律可以面对所有的人,而诚信和道德只能适应熟悉的人和有道德的人。
如果我们的法制建设没上去,传统的依据诚信和道德的信念又下滑,那么即使我们的经济上去了,但在世人的眼里,仍可能被看做另类。看来,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复兴,诚信为本还要继续发扬,契约精神还要进一步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