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澳大利亚之九——悉尼歌剧院及另话

标签:
约恩伍重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非诚勿扰2杂谈 |
分类: 旅游 |
前两天看到一条消息,称第二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2月22日在北京举行了颁奖仪式,胡玫的《孔子》、朱延平的《大笑江湖》、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获最令人失望影片奖;冯小刚和胡玫同获最令人失望导演奖;此外,冯小刚还凭《唐山大地震》获得最令人失望广告植入影片奖。一人独揽三奖,成为当天最大的“赢家”。我在此前的博文《冯小刚,请你非诚勿扰》中对该影片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有新浪网友对我的那篇博文极不认同。其实不认同我的观点也是非常正常的,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好恶不尽相同,偏见也在所难免,我亦如此。从冯导获金扫帚三奖,特别是《非诚勿扰2》获得最令人失望影片奖,其本人获最令人失望导演奖来看,与我有相同感觉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这并不表示冯导一无是处,在中国电影界,他仍是对中国电影有重大贡献,值得欣赏的一个导演,我此前的博文,只是因为“恨铁不成钢”。
印象澳大利亚之八讲的是悉尼,悉尼歌剧院照片本该在那篇博文中展示,无奈照片太多,灌水另成此篇,大家见谅。
悉尼歌剧院不但是悉尼的象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它在世界建筑史上,尤其是20世纪建筑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雕塑式的作品绝对是经典的建筑。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座有故事的建筑,与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一样,曾因其“丑陋”、“怪异”和“不协调”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鉴于当年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居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歌剧院的现实,1955年,新南威尔士州的总理发起了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先后共收到来自世界32个国家的233件参赛作品。1956年,时年37岁的丹麦设计师约恩.伍重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这名与澳大利亚远隔天边,对澳大利亚一无所知的年轻设计师,凭着感悟和灵感,完成了现在这一设计方案。对于他的设计理念,后人有不同的演绎,最多的是认为象征行进在大海中帆船的风帆,也有人认为是贝壳,还有人认为是“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但据设计者本人晚年讲,其实人们的这些演绎都不对,他当年的创意来源于橙子,是那些剥去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真可谓误打误撞,歪打正着。也正是这个设计理念的多解,人们最终为其“独具匠心”和“超凡脱俗”而折服。
其实,最初,人们并未看好该设计方案,收到方案不久,早早就遭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后来评选团专家,芬兰籍的美国设计师埃洛.沙里宁来悉尼后,强烈提出要要看所有方案,而不仅仅是入围方案。如此这个方案才被从废纸篓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宁看到约恩伍重的方案后,欣喜若狂。他一方面对其他评委积极游说,一方面力排他议,1957年冬,最终确立了这个方案的优胜地位并对外正式宣布。
悉尼歌剧院不但在设计阶段有故事,在建造阶段也有故事。比如在宣布约恩.伍重获胜后,还邀请他担任项目监督,为此,他还把他的工作室都搬到了悉尼。但后来他与新的澳大利亚政府产生不和,一度工程还暂停过,以解决问题并确定是否继续建造。为此约恩伍重于1966年辞职,离开悉尼,从此再未踏上澳大利亚的国土。
悉尼歌剧院历时14年完成,引起世人瞩目。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观众约200余万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
我的弟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澳大利亚学习时,曾专门向我描述过悉尼歌剧院,他的描述给我的印象是:确实有特色,但又不过如此。去年到澳大利亚我远远近近、里里外外,绕着圈的观赏了悉尼歌剧院,印证了弟弟的基本看法。我认为建筑本身确实不过如此,但其建造位置与建筑形态的高度协调才是其绝妙之处。
现在还在后悔的一件事,是没在悉尼歌剧院看一场演出。本来已经挤出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但在买票时,因没看到熟悉的剧名而放弃。
我不懂建筑,但每次出门,无论国内国外,建筑都是我的关注点之一,所拍照片很多都与建筑有关。这次寒假在三亚期间,热门的旅游景点没去几个,反而在我的极力鼓动下,全家去了中国最南方的一个县,崖城,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城镇之一——古崖州。因为看了电影《让子弹飞》,我总觉得,那里应该能找到《让子弹飞》所描绘的场景或感觉。以至今日,当提起那次崖城之行,我们还会说是鹅城(“让子弹飞”里的那座县城)之行。
本来还想就建筑特别是中国的建筑说上几句,想想还是以后再说吧。
以下五张照片是歌剧院周边的环境
与歌剧院相得益彰的港湾大桥。
港湾大桥和杰克逊湾的景象。
大桥上的维修工们也在观景(用长焦镜头拍)。
歌剧院左前方的公园。
歌剧院正面的悉尼中心城区。
以下照片就是从不同角度、远近看歌剧院。
歌剧院的白色屋顶是由100多万片的瑞典陶瓦铺成。
歌剧院入门处的天花。让我惊讶的是这么著名的歌剧院,门厅大面积的天花板居然是原装的水泥板和水泥浇筑梁,就像没有完工一样。
中国最南边的县城崖城(古崖州)古街一瞥。像不像《让子弹飞》中的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