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

标签:
日本地震纪律性 |
分类: 杂谈 |
日本的这次地震也许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灾难,不仅仅因为其震级强,达到了9级,还因为伴随着海啸和核泄漏(爆炸),真是雪上加霜。若不是地震中心是在离岸130多公里的海里,其惨烈状况还不知会是怎样。
我去过日本,尽管不能说对其十分了解,但也略知一二。由于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它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度,因此有着大量的历史教训和丰富的防灾经验。应该说在防灾方面(主要是地震和火灾)还是做的很到位的,从小学起(也许更小)日本人就会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前几年我到日本时,经常看到“避难所(处)”的指示牌,各类酒店,不论大小,其救生通道标示的十分显著,有的酒店还有逃生路线图。房间再小,在最显眼、最方便的地方也会放置一个大的手电筒,内中的电池经常更换。在日本的很多场所都建有类似逃生试验场的场所,大多数人都受到过训练,几乎每个人都参加过演习。日本很多建筑物的地下也有紧急避难处,备有饮用水、食品和急救包。据说很多家庭也备有含水和食品等物品的急救包。
个人认为,在防灾救灾方面,日本在两个方面最值得称赞,一是其防灾意识和防灾措施方面应该是世界第一,没有那个国家做到现在日本这样(我们国家在抗震救灾的能力,主要是调动调配力量方面和灾后重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二就是日本国民的纪律性,在震后的画面中已有充分的展示,经常看到的画面是排队的有序以及无论身处何处,身在何时的让出通道。他们的纪律性不是来源于组织,不是来源于号召,不是来源于督察和处罚,而是国民内心的自幼养成,这是构成一个人品德和教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由于多种原因,我对日本并不待见,但他们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欣赏和敬佩的。
面对巨灾,人们对于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恐慌可以让平时尚有的纪律性不堪一击,其自利性会代替共利性,从而打破日常的协调共识,损坏日常秩序。日本普通民众面对巨大灾难所表现出的镇定气质和纪律性,整个日本社会在强震中表现出的良好秩序,既是国民优良协同性的展现,也是其社会韧性的体现。这是日本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教育、防灾培训演练和社区建设的结果。这样,即使“政府”没了或无法发挥作用,但其防灾自救的“架构”(精神的和物质的)仍然存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据说,日本孩子很小时就接受严守纪律和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
这两天我比较关注日本此次地震情况,其中在网上偶尔看到的一段视频还是令我内心震撼。这是一段这次地震时发生在一家超市中的视频,标题就是地震现场视频。地震中,超市货架剧烈摇晃,一些物品从货架上掉落下来,此时人们并不十分惊慌,只是在寻找安全处所。这时镜头转向一处摆满葡萄酒的货架,两个商场员工正在伸开双臂尽全力护住这个大货架,力图使货架在剧烈的晃动中不倾倒,力图使葡萄酒不从货架上掉下来,他们一直坚持到货架停止晃动。为了公司的利益,他们根本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想的居然是尽量减少公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其方式虽不可取,但其精神确值褒奖。
为我国盈江地震中的遇难者祈祷。
为此次日本地震灾难中遇难者祈祷。
为灾民们祈福。
以下四张照片反映的是我在日本入住一家普通酒店时所拍。
在房间窗户的玻璃上有“消防队入口”的标志。
床头前的书桌下的显著位置固定有一个手电筒。
现代建筑旁的日式民居。
日本普通民居,使用轻型或木制材料。
富士山下的日本普通民居。这种轻型或木制材料搭建的民居经不起大震和海啸,但对突然而至的地震,人们如果不能跑出来,生存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日本的现代建筑,防震应该做的很好,除了钢筋和水泥的规格和标号外,有的楼底部有巨大的减震机构,楼底侧部还有缓冲机构。
汶川大地震后,我在第七天去了灾区。以下五张照片是汶川大地震震后我在震中映秀所拍。
这所小学及周边的建筑全部倒塌,但小学操场上的旗杆仍傲然挺立,其上的国旗仍在高高飘扬。
这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被塌方掩埋的情况,已根本看不出高速公路的一点儿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