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夏

标签:
三亚湾村志椰梦长廊海南岛 |
分类: 杂谈 |
除极地和寒带以外,地球上一个地方在一年内只有一个夏天,不是温带四季分明中那个夏季,就是热带地区的常年如夏。如果人想在一年内有两个以上的夏天,只有两种情况,或是发生了极端的气候状况或是人去找夏天。
今年对我而言有些特别,在一年的时间区间里,我过了三个夏天。第一个夏天是在国内大陆和台湾正常过的。第二个夏天是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过的,秋天去澳大利亚学习培训,与我们季节刚好像倒的澳大利亚则进入了初夏。第三个夏天是在海南岛的三亚过的。在中国,海南岛的五指山以南属于热带(同在海南岛的海口等地属于北温带),三亚是中国唯一可以常年下海游泳的热带城市,其城市标志性口号是:热带天堂,浪漫天涯。
前年心脏手术后,身体恢复总体正常,医生说我术后投入工作早了些,建议假期疗养一段,而且越往南走越好,因为冬天不利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因此今年的寒假我选择了到三亚过冬过年。我的住所在美丽的三亚湾一线海景地带,在20公里长的椰梦长廊的中部,离三亚市中心10公里,离著名的天涯海角大约也是10公里。
三亚确实是个好地方,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全年一个季节,难免出现审美疲劳,少了些惊喜与期待,你体会不到严冬过后春回大地树梢吐出黄绿嫩芽时的心情,体会不到金秋季节满目金黄或色彩斑斓的收获喜悦,体会不到看似一片萧条的白雪荒原透出的那种雄浑大气。在三亚,你若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词句,人们会感到莫名其妙。不多说了,放若干照片(主要是三亚湾一带)大家体会一下。
前天下午2点的飞机由于北京的初雪延误到晚上6点起飞,飞机落地已近10点,舷窗外,浓密的夜色下白茫一片,我知道,飞机已经完成了把我从炎炎热带抛回冰天雪地北国的使命。
在三亚的20天时间里,头十天是既没电视也不能上网的日子,后十天,电视有了,但还是没有网。有些不习惯,也耽误了与朋友的交流。
昨天是20余天来的第一次上网,可能要用一、两天的时间逐步还债(邮件等)。回来后到办公室,看到桌上堆积了大量报纸和信件,其中有若干朋友于节前发给我的贺卡,最吸引我的有两件东西,一是我在澳大利亚大学的学习培训的澳方证书;二是邮局的一张包裹催领单。包裹是一个博友寄给我的一本书,是一部村志。我与这位网名叫“长恨歌”的刘平望先生相识是因为偶然看了他的博客,在那一阶段,他连续发了正在编撰中的村志的若干章节,这个村志系列一下就吸引了我,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村志。不仅如此,这部村志编写的极有章法,完全按照史志编撰顺序、要求和格式编写,文字很有功底。虽文笔老道,读来却兴趣盎然。不仅如此,这部志书的执笔者也就是我的这位博友,竟然是一个因家庭原因在高一就辍学的生于乡村现在也只是一个西部城市的普通报纸发行员,他对生活的向往,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难能可贵的是这件费时、费力、费钱的事,竟在这个普通报纸发行员的7年努力下办成了,其间的辛劳和困难可想而知。
虽然我们互为好友,但从未谋面。在心里,我特期望有这部村志,早想乞索,终难张口。后来一天,突然收到他的一个纸条,说《天阁村志》已经印讫,望告地址,以便邮寄。我大喜过望,真是心有灵犀呀。也许这是我在一年内的又一个夏天,心里的夏天。今天中午我去邮局取回了这个包裹,这篇博文中的第一张这片就是这部22万多字的村志的封面。
以下三张照片反映的是三亚湾20公里长的椰梦长廊。椰梦长廊是一条以椰树和草坪为主组成的景观绿化带,它的一侧是三亚市区到天涯海角的公路,另一侧是细软的沙滩和蓝色的大海。
照片右边椰林后的那片白色住宅就是我住的地方。
以下六张照片为三亚湾日落时的景象。
渔归。
年轻的妈妈抱着她的宝宝在海中感受大海,远处是三亚市区。
以下五张照片是三亚湾日出时的景象。
清晨在沙滩散步的人流。
处在晨曦中的那五个高大建筑的所在地就是著名的凤凰岛,建成后号称要超过迪拜。岛上在建的房子每平米超过10万人民币。
以下反映的是在三亚湾与运动有关的十五张照片。
业余排球。三亚湾是奥运会沙滩排球的比赛场所,也是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基地之一。
日落中的帆板训练者。
动力伞爱好者。
帆板运动。
摩托艇。
沙滩车。
沙滩慢跑的爷孙俩。
拄拐在沙滩步行的老者。
在非诚勿扰2中出现过的地方。在河海交界处,一边是游艇,一边是渔船(桅杆上有红旗)。
以下三张照片是三亚的一个著名景点——呀偌达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