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二百一十八)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10)
(2023-01-30 17:49:12)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生态环境循环经济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二百一十八)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10)
笔者按:国际市场领域要讲商品流通贸易、资本投资贸易的“双循环”;人类产业领域要讲制造业、服务业的“双循环”,那么,在整个宇宙世界及地球自然、人文社会领域,是否也应当讲其“双循环”呢?同时,“双循环”是一种开环的理论与实践范畴,而非所谓闭环的理论与实践概念。因为,无论是主动、主观的需求,还是被动、客观的需求,其实都是其相应需求的“双循环”。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四期)
(2019-2020)
人文与自然生态建设的双循环
在“十三五”的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中,共以《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七章的篇幅,来阐述、规划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重要性,以及为之所要进行的工作。在此,笔者以为有以下三点,是值得人们在当今及今后的生态环境工作中,给予广泛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与理解、把握的。
首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双循环”。
人类最为古老的贸易,是易货贸易;就是拿着自己渔猎、采摘的劳动成果,供自身享用后所剩余的产品,作为商品去和他人所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或交易。这就是所谓“双循环”,在人类最为原始的商品经济形态下的、最原始的“业态”。这是人类社会,在进入原始商品经济之后至今的人与人之间,从市场到经济——哪怕是过去最原始的易货;哪怕是未来最科幻的虚拟货币——的“双循环”。如此,人们是否要问: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有没有这样相互进行“交易”的“双循环”呢?有。那就人们现在所津津乐道、并奉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其次,是从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中寻求“循环经济”的发展真谛。
当下有不少的方方面面,在谈什么碳排放,并因此搞起了衍生的、碳排放权及其权益的市场和交易。可人们在重视起这种碳排放及其权益,在产业间、市场间和区域间等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平衡,但在物质间、地理间和气候间——包括人文间和自然间——等自然社会环境中则未必平衡时,是否想过碳汇还需要些什么?能干些什么?并起到些什么作用吗?要知道,比如没有了应有的、为花草树木提供必需品的碳,我们的绿水青山会是什么样子的么?同时,碳排放者与碳汇者,又如何在“各取所需”中去生产、交换、消费及分配,其各自所创造的、包括商品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呢?
最后,是碳经济因基于系统化、市场化的产业经济。
无论是碳排放的压降,还是碳汇的提升——抑或二者的平衡,其实都是人类社会,在其商品经济社会条件下所进行的、从社会化到市场化劳动和生产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无论是碳排放、还是碳汇,为之所进行的劳动和生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应有的、包括商品和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如从碳排放的压降中,创新出来的新技术、新生产等;如从碳汇提升中,创造出来的新材料、新生活等。这些,其实都是由碳经济的建设发展,所产生的新业态和新市场。因此也可以说,碳经济,同样也是产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由碳经济组成的产业经济,其一样也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化的建设发展,一样也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建及共荣发展的社会与历史产物。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