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二百一十七)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9)
(2023-01-30 08:23:33)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区域经济利益趋同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二百一十七)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4·9)
笔者按:自然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建设与发展需求。因此,所谓社会利益叠加趋同,其实就是扼杀人类社会从诸物质需求、到诸精神需求多样性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诱因之一。实事上,社会利益矛盾的产生及加剧,也大多因为利益叠加趋同,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强加,而在人们的主观、客观思想与行为中的具体反映之一。这个问题的厘清、厘定,不仅对区域经济等具有现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样也对国际经济等有着几近相同的现实重要作用和意义。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四期)
(2019-2020)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非叠加的利益趋同
近年以来的、以保守主义为代表的世界经济,显然在日益打破过往多年以来的、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所向往的、国际不同经济体之间产业分工的美好愿景。可在我国国内呢?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第九篇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愿景,以及其时至今年收官之年的规划落实中,显然并未受到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摇摆而有所动摇。
今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经济,仍然要在其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地明确国内各区域经济之间——包括区域经济内部的经济成分之间,在其发展进程中的、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和相对的、利益目标实现的同质化,其二者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问题。这实际上还是反映着我国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从劳动分工到产业分工的创新进步的核心性、灵魂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地说,所谓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叠加的利益趋同,其实质就是以地区社会劳动力的构成及结构,来确定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事实上,无论是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包括期间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还是从纵观包括所谓西方、东方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得失成败来看,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物质核心及其灵魂的劳动力,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构成及结构发展,决定着包括区域经济在内的、相应经济社会的市场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质量和价值。由此,也毫无疑问地决定着其经济社会诸如制造业、服务业建设发展的取向及其可塑性、可持续性。
过去几年,我国不少地区在谋求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体量时,不断地以一些优惠政策,来向其他地区吸引大量的、知识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口进入本地区。这一点,固然有利于丰富相应地区经济社会,所现实需要或潜在需要的劳动力构成及其结构。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些劳动力的进入,在丰富其经济社会所需要建设发展的、社会劳动力的构成和结构的同时,其与自身地区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又是否同步、同向地给予有机而系统的匹配问题。因为,我们不能看到在产业结构等领域的同质化建设,也出现在其劳动力结构的建设方面;因为,我们不能看到因基础建设领域的重复建设所带来的社会生产资料的浪费,也同样地出现在社会生产力领域。
有了社会劳动力的基本构成及系统结构为保障,那么,相应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无论是采取分业同向、还是同业分向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政策及路径,都可以在日益不确定的国内、国际——尤其后者——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避免陷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困境。
这一点,恰如自然界所奉行的物种多样性,对其自然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一样,以社会劳动力构成及结构的丰富性为保障的经济社会,一样也可以为其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建设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一样也可以为其产业结构,在不断构建中所面临的层出不穷、动荡不安的市场风险,通过其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升级,以确保最终实现其区域经济主体产业、辅助产业的建设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物质与社会保证。而这样的、包括区域经济在内的经济社会,才是在利益趋同的目标中,由社会劳动力和产业结构的丰富性、多样性,所构建起来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