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九十八)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3·9)
(2023-01-14 18:19:41)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生态建设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九十八)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3·9)
笔者按:人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一个主要是基于经济基础领域的商业性,一个主要是基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文化性,在其所谓的社会生态建设中,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客观、系统而科学的作用。事实上,商业性不能以“俗”鄙视,因为,商业性的根本,是服务于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文化性也不能以“雅”高看,因为,文化性本来就伴生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三期)
(2018-2019)
生态要自然与人文环境并举共建
如果,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不是在依附于自然、而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如果,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不是在商品经济、而是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那么,在此及包括“十三五”在内的、我国历个经济社会五年计划及五年规划,也就没有必要令有关方面劳心劳力地大书特书,并成为我们的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思想与行动指南了。
事实上,无论上述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是基于农业、工业,还是面向制造业、服务业等等业态,其最终都将因这些生产、生活活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而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社会的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讲,还是从物质第一性的角度讲,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为适应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而被改善的问题,也是人文环境基于自然环境而生产、生活的自我改善的问题。
不过,正如人们所知,愚公移山这样的改造和改善自然环境的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绝大多数是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付出血汗和生命的努力的。但是,这样的、被改善或改造的自然环境,往往却在转瞬之间恶化的人文环境或被人的所谓忤逆的“主观能动性”,所破坏、摧毁。由此可知,当人们“大张旗鼓”地通过政策、利用投资及创新技术等软件或硬件措施,来推动包括人类与自然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之际——甚至之前或之初,就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基于自然与人文社会种种要求的制度,来保证生态环境的建设完善,不仅不因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半途而废,更不因人文环境的恶化而前功尽弃。
那这样或这些制度,又是什么呢?其制度体系得以建立健全的核心,又在哪里呢?也许,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讲,是基于其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其相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来给予其基本的制度保证。但对于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之间这样的、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呢?其在相应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建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并不是完全由社会生产关系,这样相对固化的人文与自然生态关系所决定的;也往往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基础,这样相对明晰的社会利益关系所决定的,很多时候,往往是由基于人文环境的、上层建筑的种种“主观能动性”所决定的。
这样的植根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活跃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人文环境,也许就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文明、文化吧!而当这样的文明、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人文环境的灵魂,并贯穿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及改造的时候,相信这样的、包括人文和自然在内的社会环境,才是人类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态环境吧!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