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四十三)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0·14)
(2022-12-13 18:18:24)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教育健康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四十三)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0·14)
笔者按:无论是教育、还是健康等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其生产,其相应的社会权利分配,首先体现在生产资源的分配上。这就如同在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基础领域、价值生产流通领域中,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对社会生产资料的权利,其实首先就在于在价值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而非生活资料等资源的分配上。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期)
(2015-2016)
教育现代化的“四化”建设与健康权利的分配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汇于一篇,或可有所言曰。只是笔者在这一篇章,还是一以贯之的为教育的产业化“正名”。这样的“执着”,其实不因为什么,只因为教育不仅仅在于教书育人、学达四海,更在于学以致用、利人利己,并最终使得教育成为富国强民的利器。这才是教育及教育现代化,也是教育产业化的根本要义。
事实上,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就在于教育不仅是服务业的重要产业领域,同时也是服务于包括服务业、制造业在内的所有产业领域的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丰富和产业链持续扩张的、极其重要的、内在的社会生产力因素。因此,教育产业化不是其过分商品化、畸形资本化和简单市场化的代名词,正确而健康的教育商品化、资本化和市场化,只不过是教育产业化的手段,而教育产业化本身才是目的。于是,教育现代化的“四化”——即商品化、资本化、市场化及产业化,以及包括教育、健康在内的社会权利的分配、再分配或分享、共享,才是从社会生产关系核心物质与社会要素——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力核心物质要素——劳动力——人,践行及实现上述要义、目的的主要内容。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社会的诸方面的财富积累,历经“十一五”、“十二五”而完成的我国免费义务教育,其属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教育的免费服务,基本解除了此前争论不休的教育商品化、市场化及盗世欺名的所谓教育“产业化”的社会分歧的“警报”。不过与此同时,我国从高中的“预科”及其之后的中等、高等或中职、高职等专业化教育,以及依附或延伸于专业教育的科学研究等有偿服务,也在商品经济社会及其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性的导致了这一阶段的教育商品化、资本化、市场化及其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等问题,变得更具理论化和政策化要求之外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化和市场化的意义、要求及作用、地位。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的条件下——无论是其所谓的计划经济、还是所谓的市场经济,教育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就在于通过教育所提高的社会生产力的物质与社会主体——劳动力——人的、包括商品价值和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在服务包括服务业、制造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链的丰富与扩张的同时,实现其自身的包括商品价值、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
但无论是免费义务教育或其中的基础教育,还是有偿的专业教育,其实都涉及社会资源——当然也包括其社会权利——的分配问题。这个社会资源及权利的分配问题,同样也反映在国民或公民的健康问题方面。而这个资源或权利,从实质上讲,就是纳税人承担了其社会义务之后,能否从相应的社会资源中分享其所应当分配的那一部分、基于法理基础所建立的法律制度所赋予的社会权利。比如仅以增值税,这一表面看来属于间接税的税种而言,其比如所得税这一直接税来讲,其实更具广泛、并非强制,却实际必然履行的公民或国民义务的覆盖面或覆盖率。因为,这一税种,其实自人打从娘胎开始“间接”地消费商品,就在承担相应的、直至生老病死的税收义务。如此,当其要求分享或共享相应的、包括教育和健康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权利之时,又有什么理不直、气不壮的呢?!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参考目录
“十三五”规划建议章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