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三十八)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0·9)
(2022-12-09 18:11:59)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三十八)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0·9)
笔者按:人类“创意”的“小宇宙”,是其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类中的第一个个体的人,也体现在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不仅体现在由这些群体组成的家庭、企业或机构、机关,也体现在由这些群体组成的族群、社会及其国家、世界。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是国家及其社会经济的一边一角;是国家及其国际经济大格局、大棋局的一棋一子的协调发展。而构成人类社会这一边一角及一棋一子的、那些所具有“小宇宙”的人来讲,其与自然世界的浩瀚宇宙比,这些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其“创意”又将如何反映、作用于他们的协调发展呢……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期)
(2015-2016)
以生产力和产业特色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分别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五章,来阐述这篇的主旨要义。而对于笔者来讲,仍然在此一以贯之的以社会生产力,以及关乎在商品经济社会条件的的包括商品价值、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的所谓产业,来作出简单、且核心性问题的表述。
首先,从广义或狭义的社会生产力方面讲。无论从传统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进行的广义性定义,还是对社会生产力进行了狭义性的定义,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核心、为灵魂的;都是以其中的劳动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为基础、为内容的。
在这方面,无论是面向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制造业——包括其制造业专业性或综合化的利用社会生产力三要素,还是面向生产性、生活性的服务业——当然也包括其专业性、综合化的利用社会生产力三要素,区域经济自身的建设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发展,都不能不以其相应区域的社会生产力现实现状和发展潜力为前提条件的。包括区域内及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或协调发展,其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性或市场化的垄断、竞争问题,一样也是以此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其结构的互补性、融合性,是区域内、区域间经济社会及其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关键。
其次,从基于包括商品价值、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的生产流通之诸产业领域方面讲。诸产业基础或特色中的结构、链接,是构成区域内及区域间建设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的大格局,也是包括特殊类型在内的、不同类型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协调发展的主要布局。比如以生产供给、以交换贸易、以消费需求为主要类型的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以及自身及彼此间相互融合配套、并分配共享的区域经济建设及协调发展;比如内敛型、辐射型等区域经济建设或协调发展等,它们其实都需要一个即相对独立、又相对联系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来通过劳动及产业的分工、再分工,以及产业的融合、再融合,来实现所谓的区域内、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协调发展。
当然,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是通过劳动及产业的分工、再分工,以及产业的融合、再融合,来实现所谓的区域内、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协调发展,是通过什么样的社会手段,以及“这样”手段的优先、劣后秩序,来实现的。比如是以市场、法治、政策的优先劣后秩序,还是以政策、法治、市场的优先劣后秩序等,来实现其经济社会的垄断、竞争的“健康”发展——当然也包括建设和协调发展;来实现其劳动及产业的分工、再分工,以及产业的融合、再融合。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参考目录
“十三五”规划建议章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