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三十七)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0·8)
(2022-12-09 08:04:16)
标签:
五年规划十三五城镇化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三十七)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10·8)
笔者按:城镇化所需要的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产业条件,虽然前二者属于相应的“先天性”条件,后者则属于后天性条件,但能够利用、发挥这些条件的核心物质与社会灵魂,就是社会生产力三要素之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人文条件,是基于人类自身在改造自然中所创造、积累及传承的“遗产”;自然条件,则是人类在自身所生存的宇宙中所能够得到、并传承的“鬼斧神工”;产业条件,则是传承着人类自身的价值生产流通、而不断进行着的价值再生产流通。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十期)
(2015-2016)
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备的三个主要条件
在“十三五”规划的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共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五章,来阐述这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则主要通过对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备的三个主要条件,来指向亟需提高水平的市政管理,对我国所谓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性影响。而所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备的三个主要条件,一是人文条件;二是自然条件;三是产业条件。
首先,是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备的人文条件——这是包括所谓新型城镇化在内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生产力因素。
城镇化建设及发展,不是“行政区划”中搞个这个级、那个级的行政区,就能“搞定”的社会行政管理行为,而是一个即需要管理、又需要经营,即需要社会、又需要政治,即需要经济、又需要市场的社会经营管理行为。这些行为,最容易“管”或“为官”的,其实不是本文其次所说的自然条件中社会生产资料因素,而恰恰是在此首先谈到的、也是决定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生产力因素。比如以制造业、生产型为主的城镇,其城镇化建设发展再怎么“新型”,又怎么可能与服务业、生活型为主的城镇雷同呢!还比如单一文化底蕴的城镇,其所谓“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又怎么能够与综合文化交融的城镇相一致呢!如此等等。
其次,是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备的自然条件——这是包括所谓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生产资料因素。
真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姑且不说城镇化的“米”从何来,也不说什么“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只要稍加捋一捋城镇化所需要的固定性资产、流动性资产等等不变资本;只要想一想城镇化所基于制造业、服务业的种种产业,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明白城镇化所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价值。当然,既然辩证地看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备的自然条件,也就因应辩证地看到城镇化所亟需的社会生产力因素,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中的社会生产资料因素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看到其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建设发展,对城镇化的决定性作用或反作用了。
第三,是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备的产业条件——这是包括所谓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所必需的、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诸条件的融合。
有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条件,那么,也就有了为生活而进行社会化或所谓市场化的、包括商品价值与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生产流通的物质与社会基础——当然,也就有了城镇化的上层建筑建设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并因其生产、生活的多样性供给和需求,而在商品经济社会的整个价值生产流通领域产生不断丰富和扩张的产业及其产业结构、产业链。因此,基于生产——当然也包括基于生活——的产业的建设发展,是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也是所谓新型、其实却丰富着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社会条件。比如所谓的“特色小镇”等城镇建设方针,恰恰就是或也应当是典型的、基于产业特点而建设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因此,无论城镇是制造业基地的“陪都”,还是服务业兴旺发达的“聚财之地”,抑或是二者系统、有机的结合或融合等,其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或“新型”,都是以产业的建设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附件:国家“十三五”规划参考目录
“十三五”规划建议章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