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一百二十一)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9·8)
(2022-11-27 08:13:17)
标签:
五年规划十二五民生 |
分类: 系统理论 |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国篇
(一百二十一)
中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规划(9·8)
笔者按:在任何意识形态、物质情景下的人类商品经济社会,其包括个人、家庭及组织、国家在内的种种社会生产和生活,都包括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生产、生活两大领域的融合和融通。也正是因为需要这样的从物质到精神,以及其从生产到生活的融合、融通,人类商品经济社会也就在这两大领域,都具有市场化、社会化的价值生产流通需求。而这些价值,也同样在人类进入到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都具有了包括商品价值、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以及这些社会价值生产流通的需求。
附原文:
国家规划与政府报告年度评述(第九期)
(2014-2015)
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领域认识民生
人们喊了N多年的民生问题,讲了N多年民生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至关重要”,可有关民生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包括的问题究竟有哪些?如此等等,可不是表面性地谈谈人的温饱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否则,所谓的“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就缺乏基本的逻辑解释;否则,所谓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不能成为历史经典“语录”。由此看来,民生本质的问题,一定是涉及了社会生产关系问题;一定是涉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
如在经济基础领域,人们不仅要看到包括商品价值、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生产流通,对民生的市场化、社会化生产和生活的实质性影响,还要看到社会生产关系对民生的根本性影响。因为,民生的首要问题,是生产问题,其次才是生活问题。所以,首先解决了生产问题,民生在生活上的富足和满足感,才能得到基本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而要解决民生的生产问题,在经济基础领域就必须正视社会关系关系中、作为社会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要素——劳动力及其人,对社会生产资料在内容上单一、但却在形式上多样的权利关系。比如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的方式问题;比如社会生产资料权利的分配问题。如此等等。
又如在上层建筑领域,我们要看到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建设,对民生的保障作用。比如滥用职权,导致价值生产、生活权利分配和享有的不平衡;比如内幕交易,导致经济社会价值交换的公平性被掠夺;比如漠视法律,导致保证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活动所必须的契约精神受到摧残;比如道德丧失,导致人类文明所亟需的生产、生活秩序的紊乱;比如践踏信用,导致人的价值生产流通等市场、经济及社会活动的成本与风险的倍增。如此等等发生于上层建筑领域的行为,难道不是一种损害人类社会民生的行为吗?!
更为重要的,是当人类及中国经济社会,已经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的计划性和市场化的历史时期,民生从个人和家庭、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将不再是仅仅依赖于人对社会生产资料的个人与家庭关系;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政府及相关组织的保障,而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共同需求及共同保障;而是基于整个人类社会利益共同体对民生的权利要求与保障。在这样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下,简单地把民生,看成是人们的温饱要求,以及这样或那样的、基于物质的一些“私有化”要求,显然是难以满足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进步的根本需求的。
附件: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年规划参考目录
“十三五”年规划建议章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十二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十三五”规划纲要章目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