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朋友文章

(2008-06-16 10:37:13)
标签:

杂谈

(钱德勒/为什么不写诗) (2008-06-11 22:16:33)

读完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据说钱是进入正统文学史的惟一的侦探小说家。的确,他非常文学,尤其是人物对白,矫揉造作,就像是在演话剧。但他的确有才能,非常耐读。

钱对村上的影响是明显的,比如像《舞!舞!舞!》,还没有钱写得好。村上也有过于文学的毛病,但也许不是毛病。《挪威的森林》堪称经典,最牛逼最完美的青春小说,在我看来和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以及朱文的《弟弟的演奏》是同等意义的小说。《挪威的森林》虽然情节不无曲折,但仍然是以风格取胜的。矫揉造作是青春气息的一部分,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显得突兀,甚至恰到好处。

 

读到《晶报》上小竹的《为什么写诗》一文,不无道理。实际上,关于地震,写不写诗都是可以的。我怀疑的是那么迅速的反应,怀疑的是诗人作为一个群体的“一致”行动,怀疑甚至反感的是那些具体的诗作——自我感动、大言不惭,叫嚣民族、国家。诗歌的反应时间的确可以讨论。比如听说有人已建组,要拍关于地震的电视连续剧,不是拍唐山大地震,是拍这次汶川地震,你作何感想?太快了吧?又怎么可能拍得比实际发生的事更强烈呢?除非你是想“提升”、“升华”,而这样做就犯了粉饰的罪。倒是有一种职业或专业的反应方式,比如诗人朗诵已有的诗歌,描绘灾难的、哀悼亡者的,而不是针对眼前灾难写新的诗歌。歌手可以唱已有的歌,描绘灾难哀悼亡者,而不是针对此次地震写歌演唱。抒发情感也许是必要的,但对眼前灾难的描绘、总结应该暂缓。让无须解释的事实持续呈现,让可怕的死亡看上去更像死亡——趁其强烈、新鲜,也许是必要的。感动的情怀无论怎么正当,也不应该压倒事实的严酷和无情。死亡的教育在静默中进行(这就是默哀的意义),补偿性的喧哗应该后延。我认为,面对死亡最珍贵的东西是死亡本身,是所谓“直面惨淡人生”的时刻,无眼泪、无安慰、无感动,有的只是虚无、绝望以及恐惧。救援行动以及英勇的抗争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死亡相比无论如何是其次的。死亡教育为大,爱心教育次之。

实际上,不写和不能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直觉反应,这番说辞是后来的。正如小竹所言,诗是无用的。所以写与不写都不那么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