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
(2011-12-21 23:19:59)
标签: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中考题杂谈 |
《鱼我所欲也》自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1)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2)也。如使(3)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4)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ér)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5)尔(ér)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6)也。
万钟(7)则不辩(8)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9)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10)我与(yú)?乡(11)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12)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考链接]
1.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3)所恶有甚于死者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
共同的追求
|
《鱼我所欲也》
|
|
|
《过零丁洋》
|
|
2.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
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3)公被狐白之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3.
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4.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5.
6.
(1)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7.
A.
B.
C.
D.
8.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9.
答:
6.
17.
A.
C.
E.
18.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默写]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
2、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之句:
3、《别云间》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4、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5、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是
6、写诗人表达对故乡无限依恋以及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7、表达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的诗句是/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坚决抗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 。
8、“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9、借用典故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10、“
11、《关雎》:关关(jū)
求之不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
12、蒹葭(jiān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
蒹葭采采,
溯洄从之,
[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他游历了哪些国家?
2、《简·爱》是英国作家
答案:15.(4分)(1)茍且
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8.(5分)
篇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
被:同“披”,披着,穿着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答案:20、加.之,结构助词,的
辩,通“辨”,辨别
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举例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答案:6.(4分)患—祸患,灾难
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答案:17、B
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