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兔子来我家·棒棒糖风波》

(2014-06-24 09:03:07)

                   《兔子来我家·棒棒糖风波》

 

兔子妈找我咨询有一段时间了,这个咨询与其他咨询有所不同,虽然也会涉及到与兔子的相处,但不局限于此,我们重点围绕兔子妈的成长经历来进行。这个咨询让我唏嘘不已,我们常常从道理层面描述父母对孩子的深刻影响,但现实比想象更加震撼,一个人携带童年密码,艰辛地走在成长的路上,其中的困苦和孤独,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兔子两岁半,我和兔妈通电话的时候,偶尔她也在电话上和我说一两句。前一段时间我小侄女来了,有一天兔妈很有兴致地对我说:我带兔兔去找你小侄女玩吧。

于是,相约周末到我家来玩。

兔妈带兔子来到我的小区,我带小侄女下去迎接。我和兔妈彼此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完全没有拘谨的感觉,但兔子显然需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到了我家门口有点不敢进门,需要妈妈头前带路。

我对兔子的性格也比较了解,如果笼统地形容她,她在陌生的环境里面会显得胆小、拘谨,兔妈也常常反思自己,生怕压抑了兔兔。我看到兔子的状态,与她打招呼之后,暂时没有进一步的交流,而是一直默默关注她,用温暖的眼神观察她。

我与各种类型的小孩打交道总结出一个经验,对于兔子这种情况,如果刚一见面就热情地扑上去,她会更加拘谨,因此,要给她时间和空间来熟悉环境。

两个孩子也开始慢慢地试探,但都保持谨慎的接触,并不那么热络,看上去有点各自为政,但都互相打量,用一种无言的方式互动。

当时我小侄女手里拿了一个棒棒糖,是早晨的时候爸爸给她的,据说有两个,她吃了一个,还剩这一个。我妈妈的典型待客之道,就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贡献出来。我注意到她开始悄悄商量我小侄女把棒棒糖给兔子,我对她摆摆手,示意她不要胡乱干预。我没有用语言阻止,一方面是想让小侄女自由地处理这个棒棒糖,她可以给兔子,也可以不给,总之,我不想暗示她什么;另外,也要照顾兔子的感受,如果我明确说不给兔子,那么,兔子可能会把这个态度理解成对她的排斥和敌意。老妈显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和兔妈聊天的间隙,听见我小侄女“哇”的一声哭出来,回头一看,兔兔手里捏着那根棒棒糖,表情紧绷着,头微微低着,抬着眼皮警惕地看着我小侄女。小侄女边哭边委屈地争辩:那是爸爸给我的棒棒糖!而老妈呢,也一脸困窘地看着我们,她的“好心”终于惹出了麻烦。

这虽然是生活小事,但棘手之处在于——棒棒糖这个小小的物权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发生了转移:小侄女认为棒棒糖是爸爸给她的;但兔子在事实上成了棒棒糖的新主人。于是,这个棒棒糖的归属就很有争议:把棒棒糖给兔子,小侄女不愿意;让兔子还回去,她也肯定不愿意。

我感到无奈,这不是我的本意,但需要我来收场。此时此刻就算责备老妈也无济于事,只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安静地看着委屈的小侄女和沉默的兔兔,心中快速列出了几个办法:a.说服兔兔把棒棒糖分开;b.找别的零食给小侄女,如果兔妈有好吃的分给小侄女,她也许更加平衡一些;c.去买棒棒糖。

我迅速评估了一下,a办法需要以兔子愿意为前提,而且就算她愿意,棒棒糖也很难分;b办法可用,但小侄女未必同意。而c办法能直接满足小侄女的要求。

但我不确定小区的超市里是否有棒棒糖,所以就问老妈:小区超市有棒棒糖吗?

小侄女脱口而出:有!

我很吃惊,我几乎天天去超市,但从来不知道棒棒糖在什么地方。我再次和小侄女确认:真的有吗?她很确定地说“有”。于是,老妈去楼下买了两只棒棒糖回来,这个小小的风波算是平息了。

事后兔妈说,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她就会束手无策,僵在那里。并且庆幸这次楼下超市有棒棒糖,如果没有怎么办呢?

如果超市没有棒棒糖,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比如征得兔子的同意把棒棒糖分得七零八落;也可以给小侄女找其他零食,或者引导兔子用自己的零食交换;还可以承诺事后买给她,如果平时对孩子讲信用,这个办法也是行得通的。

后来我与兔妈交流,她说兔子手里捏着棒棒糖,看着小侄女哭的样子,显得很“压抑”,她当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怎样才能不让兔子这样“压抑”。我仔细揣摩了一下兔子的内心状态,很显然,用“压抑”来描述还不够准确。她手里紧紧地捏着棒棒糖,显然她并不想还给姐姐,但小姐姐哭了,她也会内疚,甚至有点不知所措,同时,她可能还有点紧张和防御。假设大人不出面解决,我小侄女哭过之后,最有可能的动作就是直接把棒棒糖抢回来,所以,兔子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于是,各种微妙的心理合成了复杂的表情。

兔妈之所以如此关注孩子的“压抑”,与她的童年被压抑的体验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常常用自己最强烈的体验去定义孩子的感受,而看不到孩子真实的处境。如果我们只是把兔兔的表情解读为“压抑”,那么,就会觉得她很可怜,会一厢情愿地帮助孩子摆脱“压抑”状态,而忽略了问题的解决。其实,棒棒糖买回来以后,兔兔的表情便恢复了原来的状态,两个孩子继续玩耍。

像我老妈这样热心过度惹出的风波,其实每个家庭都会出现。就算她是我的妈妈,虽然我也常常对她“谆谆教诲”,但是依然会出现教育不一致的情况。最近在另外一个咨询中,孩子妈妈也常常抱怨家庭成员与自己步调不一致,总给自己“捣乱”。

在这方面我有个看上去不近人情的主张:谁在事实上承担了领导或者调度的角色,谁就要对全局负责。在周末的玩耍中,既然我在事实上承担了这个角色,那么,虽然不是我惹出的风波,但我要负责去平息,而不是责备老妈。

我们常常强调教育的一致性,其实,在具体的家庭环境中,很难达到绝对的一致。那么,教育领导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平和的沟通,尽量统一大家的步调,同时,也要包容彼此的不同主张和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