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上学8:细微的进步

(2014-05-12 16:49:59)
标签:

育儿

                               我不上学8:细微的进步

 

 

    10.15

回到家,8点左右了,妈妈看到了墙上的计划,说好详细的计划呀,还有图,妈妈都看不懂了,小米跑来和妈妈讲,什么图是写作业,什么是吃饭,哪些是爸爸画的,妈妈说有这个妈妈都不用提醒你做什么了。小米说是哦,我明天725就要去上学,你怎么办?妈妈说那好,我可以一起出发,我也喜欢早点到公司。

 

小米的计划的确非常详细,而且图文并茂,通过这个图画,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第一次准确地提到自己上学的时间,问妈妈怎么办,对于上学的态度,小米的内心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他不再那么回避,会主动去思考、安排。对其他孩子来说,这样的细节很平常,但对于变化中的小米,这样的细节足以给我们惊喜。

 

 

850了,小米磨蹭了一下下,开始洗澡,过程中和我说我不想上学,停了一下说但是必须去,停了一下又说怎么办呢?我说爸爸告诉我你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他说嗯。……爸爸说刚才小米还是说担心听写,爸爸说想想今天你自己想的办法,小米说早上起床还是再练习一次。

早上6点,妈妈就醒了,估计小米一会儿该例行叫唤了。今天还行,到了640小米开始叫:太晚了,怎么这么晚了。叫几次又睡着了!650,爸爸手机闹钟响,小米赖了一下起床了,自己穿了衣服。然后说写字,爸爸建议先洗漱吧,小米大声说要先写字!有点情绪,妈妈说你可以和爸爸好好商量一下呀,他口气缓和下来,让爸爸帮他听写。

听写很快完成了,饭也准备好了,今天他选择了先洗漱,然后去吃饭。期间问外婆奶馒头还有没有,外婆说蒸好的没有了,冰箱还有。他说好,今天吃的还算可以,不像昨天一点食欲没有。期间妈妈在收拾房间,爸爸在洗漱,也没关注他。

 

“不想去上学……但是必须去……怎么办呢?……早晨起床练习一次”——从这个思考路径来看,小米对上学这件事情,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自己的担心和焦虑,同时包含着客观的认识以及最终的对策。当小米知道怎样做能减缓焦虑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恐惧。

尽管接下来小米偶尔还会念叨不想去上学,但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恐惧。小米爸妈要做的,就是接纳他的情绪,同时和他一起想办法,我们的着力点,就是不断引导小米思考“怎么办”,一旦想出办法,他的内心就能暂时安定下来。这些暂时的安定累加起来,就形成了真正的安定状态。

小米每天例行地抱怨“这么晚了”,然后习惯性地往父母身上宣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理解他的处境,但同时避免助长这种倾向,所以父母用淡然的方式处理,给他空间但并不对他的情绪负责,而是让他学会自己处理情绪。

小米的情绪很快过去了,吃饭也比前一天好。每天的听写,尽管那些内容小米都会,但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安慰作用。

在此前这个阶段,因为上学问题,爸爸妈妈每天密切地关注小米的各种动向,使得早晨的气氛很紧张,其实小米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内心状态,他会愈发紧张、焦虑、恐惧。所以,我们商定这个阶段遵循“外松内紧”的原则,内心依然对孩子保持关注,但行为状态尽量恢复常态,不要让小米感觉他是个很特殊的孩子。

 

 

吃完以后妈妈说7点半了,小米说这么晚了,爸爸说晚一点点没有关系,小米急急忙忙穿鞋出门了,但还是嘀咕我不想上学,但是不上也不行。

出了门很冷,小米在打颤,爸爸说打颤能产生热量哦,于是三人开始假装打颤,小米说真的好像有点热,妈妈说爸爸这个好像!小米说爸爸是大象,哈哈。然后妈妈建议跑一会儿,就不冷了,三人快快跑起来。

很快跑到岔路口,妈妈和小米告别,小米不高兴地说再见,和爸爸走了,听着爸爸和他说跑步还是什么的事。

    以下爸爸记录今天早上,没有哭着就和妈妈再见了,小米嘟囔着还是不想去学校,可是必须去。爸爸没有接话。我们就往学校走去。路上小米班的一个小女孩叫小米小米没有理他,然后那个小女孩问小米昨天怎么没有来呀?小米躲到爸爸身体后边,爸爸说没事的,侧身一只手抱着小米。到了校门口,那个小女孩要来拉着小米的手进去,爸爸牵着小米的手过去,小米还是躲开了。

到了校门口,说不想进去。爸爸说我们今天没有迟到呢,铁门还开着呢。小米说要等老师走了再进去(每天早晨有老师和值日的同学站在黄线里面,上学的小朋友有对着他们鞠躬,说good morningteacher和老师早上好)。爸爸说我还没见过你说good morningteacher呢,今天要不要让爸爸看一下呢?

小米摇摇头,说没有力气,爸爸抱了抱小米,没有说话。走到校门口,还是有点儿犹豫,这时候,班主任从里面走了出来,说小米,快来吧。爸爸就把小米的手交给班主任小米牵着班主任的手进校门了,班主任说这样多好阿,爸爸说小米再见,小米也回答到爸爸再见。

 

这是小米第一次在关校门之前进学校(7:50关校门),恰好班主任看见把他接进去。此前也有两次是班主任接他进去,第一次哭着跟进去,第二次则大喊大叫没法收拾,这是最顺利的一次。

 

 

########################

 

10.16

站在外面接小米,看到他用自己今天的作品(望远镜)在四处看,看到爸爸,就交到爸爸手里说今天做的是望远镜,你快看看,爸爸举起来看了看,还真是不错,爸爸说哦,远处的也能看清楚了呢。小米你再倒过来看,爸爸看了一下,吃惊的说啊,变小了呢。小米笑着说哈哈,好玩吧。……然后问爸爸带小零食了没有,爸爸说没带,小伙子自己说哦,那没关系。过了一会儿说那就用这盒牛奶吧。自己喝了点,还剩了些给爸爸,说让爸爸尝尝。

 

此前有几次因为爸爸没带零食,小米很生气,但这次小米非常宽容,主动说“没关系”,后来又把牛奶当零食,还与爸爸分享,非常通情达理。

阅读日志的时候,零食这样的小细节,常常让我感到惊喜。过往的咨询经验告诉我,这是改变的开始,更多的改变会接踵而至,所以,我会满心期待,并且小心翼翼地呵护这破土而出的嫩芽。

 

 

快到楼下的时候,告诉爸爸说今天语文补听写了,老师批的时候把最后两个弄颠倒了,但是还是给了他100分,英语也测试了。爸爸说怎么样呀?小米说今天早上练练就是管用呢。爸爸刚想说如果有错的呢,小伙子就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改了就好。爸爸说,是的,顶多把错的再练练。

 

“练练就是管用呢”,这是小米在听写之后得出的结论,早晨的练习,并不是在巩固知识,而是让孩子找到一个面对焦虑的策略,最终我们会发现,行动产生了力量,小米通过练习的方式,找到了控制焦虑的办法,他的内心也渐渐安定下来。“错了也没关系”——我们一直在寻找契机传递这样的理念给小米,但同时又尽量避免说教的方式。小米渐渐认可了这个观点,也常常用这句话来进行自我安慰。

 

 

和外婆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想起了周日晚上吃饭打包带回的排骨,外婆说排骨有点不新鲜了,中午外婆吃掉了。然后想起了带回的蓝莓山药,外婆说蓝莓山药坏了,扔掉了。小伙子这时候有点爆发了,对爸爸说不是让你回来再做做的吗,怎么会坏了!爸爸说你没有让爸爸做!

小伙子开始喊叫、哭起来说就是让你做的。爸爸很坚决的说没有,没有说让爸爸做。然后小伙子还说那就是让你和妈妈做的,反正有一个人听到了。爸爸说爸爸肯定没有听到,你现在要不就吃饭,要不就离开饭桌。小伙子喊着让爸爸走,爸爸说这是我们的家,爸爸不能走。让爸爸进房间关上门,爸爸也没有答应。小伙子还试探的用脚踢了下爸爸,被爸爸拉着脚使劲打了下脚。小伙子说那我不吃了,然后进房间去拿了张纸和笔坐在书桌前。过了一会儿,爸爸进来房间,看到他写问题和解决办法的那张纸掉在地上(本身是粘在墙上),爸爸就故意说啊,怎么掉地上了。小米就跑过来说我来粘,我来粘。小伙子找来胶带,说啊?(试探和好的样子)爸爸也说啊?小伙子又说啊?爸爸就拍了下小伙子的屁股说啊什么?小伙子就哈哈笑了,贴完后还和爸爸抱了会儿,爸爸就问还要吃饭吗?嗯,然后就去吃饭了,还夸爸爸和外婆做的好吃。

 

蓝莓山药坏掉,小米不开心,开始哭喊着怪爸爸,向别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爸爸反复申明“你没有让爸爸做”,小米又改口说“那就是让你和妈妈做的,反正有一个人听到了”,总之,他想方设法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责怪他人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咨询中,我也反复确认了这个细节,小米爸妈说他的确没有说,这次也没有去安慰他、劝导他,所以,他不断去试探爸爸:让爸爸走,让爸爸进房间并关上门,踢爸爸,这次爸爸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最终,他赌气自己回了房间。

关于他踢爸爸这件事情,我的主张是这样的行为一定要制止,不能纵容,但未必用回击的方式,通常,严肃地阻止他就可以了。

小米回房间冷静了一会儿,爸爸来到房间,两个人和好的过程很自然,这也是小米的特点之一,他脾气急,但闹腾一下就会自己“找台阶”。

 

 

以下妈妈记录刚考完,围棋课乐乐妈妈发来微信和妈妈商量围棋课调班的事。今天下午围棋老师通知我们现在班上孩子太少要合并,一个选择是周日还是这个老师的,下午4点上,一个是周六下午4点的,换个老师上。乐乐周日6点有其他课,想上周六的,但坚持要和小米上一个班,所以乐乐妈妈来问我的意见。

妈妈就和小米说我们来商量个事,围棋课要调课了,可以选周日下午的,还是于老师,也可以选周六下午的,换个老师。不过如果选了周日的,你一个月后的音乐课5:30开始,就来不及了,乐乐也想换到周六。小米说我不想换到周六,妈妈说那音乐课呢,要不先不上了?不行,我要上围棋也要上音乐。妈妈和他一起算了下时间,来不及,他开始发脾气了,不想周六周日都有课!妈妈说那可以阿,音乐课先不上。小米问那是围棋课学完了再去学音乐?妈妈说可以的。小米又喊我都不上了吧,都退了!躺在地板上(倒没有打滚耍赖,就是躺下了)。爸爸说你要退了也可以,你自己想好了,先自己想想。现在从地板上起来!小米说我躺在地板上思考地更快些。

爸爸妈妈没管他,不再说这件事情,妈妈去和外婆聊了会儿,然后准备吃水果,爸爸说要吃一个苹果,小米说要吃两个(这个时候早就自己从地板起来了,忘了在做什么),妈妈说不行,晚上吃两个不消化。小米又开始大声说就是要吃两个,妈妈削好了两个,一个给爸爸,对小米说你要么吃这个,要不就别吃了。他自己喊了一下,又安静下来,吃了一个苹果。

 

这个阶段对待小米的态度,我们会很谨慎地照顾他的情绪,给他处理情绪的空间,但是不能接受他动辄迁怒他人的行为,这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底线。

调课的事情,爸爸妈妈没有太多干涉,他在地板上躺了一会儿,没有像从前那样打滚耍赖,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这说明迁怒他人的倾向在减弱。

 

 

以下爸爸记录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没有催他,吃完后,告诉外婆剩下的明天再吃。打了个懒腰,爸爸抱了下,小伙子就说该洗脸刷牙了。正好今天爸爸和小米都穿蓝外套,妈妈穿红外套,妈妈说小米和爸爸是蓝精灵,自己是格格巫。爸爸带着小米进了卫生间说这是蓝精灵村,马桶那儿是大坝,洗手盆那儿是河流,小米说那蓝精灵的家呢?爸爸就指着刷牙杯说那就是蓝精灵的家呀。小米说你的家呢,爸爸指了指爸爸的牙杯,爸爸问你的家呢,小米指了指自己的牙杯,爸爸说那你刷牙洗脸,爸爸去侦察看格格巫在干什么。小米说好,开始洗漱。约莫差不多了,爸爸进去,悄声说格格巫在看魔法书呢。小米洗漱完了出来,悄悄说我们先走,穿上外套、鞋子,背上书包、开了门出去了,爸爸也跟在后面,妈妈这时从屋里出来,说小米,洗完了吗?(妈妈听到开门声知道他俩准备出发了,故意问的)爸爸和小米就跑掉了,先坐电梯下去了。到了外面小米问爸爸还等妈妈吗?爸爸说你说呢,小米就说你说吧。爸爸说蓝爸爸是不是还会帮助格格巫的?小米说嗯。爸爸说那我们就等妈妈一会儿吧。我们一起向前走着,小米问爸爸:昨天晚上睡的怎么样?

爸爸:很好呀,你呢?

小米:嗯,挺好的,还做了个梦

爸爸:啊,什么梦呀?

小米:记不清了

这时妈妈追上来了。看到有点冷,我们就说跑吧,三个人拉着手跑了会儿。

和妈妈说再见的时候挺干脆的,妈妈走了后,拉着爸爸说格格巫走了,爸爸说现在两个蓝精灵去学校。小米说晚上格格巫就回来了呀。爸爸说我们回家呆在蓝精灵村,格格巫会在他的房子里,我们悄悄去偷他的魔法书去。小米说好呀。

 

看到这一段日志,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小米上学越来越顺利,一家三口一路欢笑地走向学校,彼此很干脆地告别,内心憧憬着晚上的游戏。

早晨上学加入一点游戏元素,本来是为了调节气氛,缓解紧张情绪,但这个游戏的作用,最终超出了我的预期。

 

 

到了校门口,小米说老师在,不敢进,等老师走了再进(门口早晨排队的值日生和老师)。爸爸说好的,那老师走了你必须进。小米说好的。爸爸就带着他在一旁等。告诉爸爸手冷,爸爸就握着他的手,让自己搓搓手。过了一会儿,小米就向校门口挪了挪,想看看老师走没走。又过了一会儿,说手冷,爸爸说那进教室,会暖和点吧?小米说嗯,爸爸就说那现在进去?小米上了台阶,站在两层台阶上,犹豫,爸爸说我牵你手进去吧,小米说还是等老师走了吧。快7:45,门口迎接的值日生离开了,小米就又来到校门口,爸爸说可以了吗?小米说老师还在呢。又等了一会儿,不知道是老师的时间到了,还是门卫阿姨跟老师说了什么(爸爸看到门卫阿姨和老师说了句话),老师走到了一边,正好小米班有个小女孩喊他,两个人都在校门口了,爸爸说老师走了,和同学去吧。然后两个人就一起进去了。爸爸说小米再见了,小米走了几步后,回过头说再见。然后就再没有回头就和同学一起往教室走去,看到那个小女孩还跟小米说话,不知道小米回应了没有呢。(妈妈看了觉得爸爸是不是催的有点多?可能就到老师走了提醒一次就够,爸爸肯定也是想视情况推一下)

昨天晚上和今早,小米一直没提我不上学了、怎么办之类的话,闹了几次别扭,但基本情绪还可以,看来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个可能也算初步学习怎么接纳不好的情绪吧。

后面几天体育课快进行测试了,小米不怎么会投掷,练也学不会那个巧劲,可能又会造成波澜。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小米进校门稍微迟疑了一下,妈妈在日志中也提到爸爸催促过多。我想,爸爸可能在昨天的基础上,想让孩子更上一层楼,但这个节奏的确有点快,其实不必这样催促他,他在门口站一会儿自会进去。现在小米能自己进学校就很好,不必奢求他马上进去。

小米不再提不上学、怎么办之类的话,也是一个进步。在咨询中,孩子的进步都是在这样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来的,稍不留心就会错过去。所以,及时捕捉孩子的细微进步,对掌握咨询进度、拿捏咨询尺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妈妈说体育测试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咨询中我们详细讨论了怎样教小米,以及测试之后小米可能会是怎样的状况以及如何应对。不管对于大人还是孩子,提前准备好对策,都是应对焦虑最好的办法。

这是咨询的第9天,经历了平静入校和即刻的反弹之后,又回到平静状态,而且,此后入学一直比较稳定。接下来我们不再把进入校门当做重点目标,而是腾出更多的精力关注与小米的互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