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上学7:即刻的反弹
(2014-04-23 00:14:54)
标签:
育儿 |
好久没写文章了,最近咨询很满,另外,我也一直在调整状态。如果论收获,这段沉默的时间,反倒是更多的。每位家长都是我的老师,每一天的咨询都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因此,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继续小米的文章。
晚饭,小米帮助摆了桌子,还指定妈妈一会儿上课当他的副手。晚饭完毕开始上课,小米情绪逐渐急躁起来,不断给学生挑错,学生还挺认真的,但老师态度特别严厉,一会儿他写了一个0字,小姨说真像一个土豆,小米笑她你的脸也像一个土豆,爸爸妈妈都笑了,老师愤怒地把妈妈们三个都赶出去罚站,说妈妈们在笑话他。等妈妈们站了两分钟才让回去。整个过程中,情绪比以前更急躁,爸爸妈妈可能是没有意料到,也有点急了,企图提醒他老师,不能这么大声,耳朵都听不清了。这个急躁也表现得有点明显,小米还是这样上完了几节课,快9点了,说到外面上体育。
体育课是爸爸妈妈提出来要上的,也想跑跑调节一下气氛,就和他下了楼,跑了几圈,刚开始小米还是暴躁,充当严厉的老师,后来玩了一下情绪还可以,又和妈妈去玩沙。
今天晚上的课上了很长很长时间,而且情绪特别不好,爸爸妈妈有点不知所措,也急躁了,睡着后和小姨讨论了一下,是不是小姨突然回来,环境有了不同?小姨觉得他当老师的时候情绪特别急,从老师角色出来的时候又特别正常,分析可能就是扮演太投入了。(小姨原话说:当时就像老师附体了一样)。所以大家觉得不要急。
在家里玩的上课游戏,历来都是小米的晴雨表,从这一天来看,他在学校似乎不是那么开心,内心有紧张和压力,而爸爸妈妈也有些着急。其实,这是孩子转变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往往是最不稳定的,因此,爸爸妈妈只要从小米的行为中了解他的内心状态即可,不要过度纠结孩子某个具体的行为。而且,这时候需要对接下来的各种状况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上课下棋,以前是不下的,一般是万不得已被老师安排和乐乐下,这次妈妈听他说和乐乐下,下棋偶有争执。下课,两人还在争,乐乐跑出来告状,妈妈问了一下怎么回事,小米说他结束数棋,已经数到160多(他自己的棋),还有30多个空(没数),所以他肯定赢了,就开始收棋,乐乐非得再数一次,可是已经收了棋没法数了。妈妈说要不你们下次两人都数完了再收?你们自己商量商量呗。乐乐气愤地摔了棋盘,她妈妈在旁边说她。小米开始数他的小贴画,说怎么没带上次的来(上次想换礼物,不够,说下次带吧,但没说好是让妈妈记着),开始对妈妈发脾气,妈妈说事先也没说让妈妈记着,即使让妈妈记着,妈妈忘了你也可以提醒我阿,而且现在已经没带,下次再带。(表述上可能比这啰嗦了),小米一直闹,说就是你的错,你应该带。妈妈说又不是我的贴画,小米说就是你的。妈妈说如果是我的,我今天就不换了,回家了。他不出教室,妈妈拿包走开了。到了电梯口,看到他匆匆忙忙跑过来,问我要做什么,我说按昨天说好的计划去书店,他问他能买吗,妈妈说他可以挑自己想看的书。
出门打车,小米又开始磨叽小贴画,按刚才的简单说了一下,妈妈说这个问题不用再说了,他又提出要买东西吃,我没有同意。
上了车,爸爸打电话来,他开始抱怨不要爸爸去,妈妈说爸爸要去书店你没有权利不让爸爸去,小米又改说不要和爸爸一起进去,要不爸爸先进,要不他先进。妈妈说那就简单了,你跑快快的,让爸爸跟不上你呀。(过程中比这要反复,纠缠)。下车刚好看到爸爸在书店门口打电话,我向爸爸使了个眼色,和他快快地跑到书店藏起来,他还挺高兴。
小米在上围棋课的时候,总是很怕输,因此不愿意交围棋作业,也不愿意跟别人对弈。这次与乐乐下棋并且赢了,似乎要急切地确定结果,完全无视乐乐“再数一遍”的要求,两个人闹矛盾以后,虽然小米在一定程度占了上风,但是,他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
接下来,在小贴画、买东西、不让爸爸去书店之类的事情上反复纠缠,甚至公然否定事实,责怪妈妈。
小米的这个倾向,我们此前曾经反复讨论过,他自己情绪不愉快的时候,就会闹腾别人,或者故意找茬,通过这种方式将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借助他人来处理情绪,通常都是责怪妈妈。以前妈妈容易认同孩子的情绪,不断地抚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独自处理情绪的能力被弱化,自己不开心就设法怪到别人头上。
到了学校以后,他找不到情绪的“替罪羊”,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处理情绪,就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状态。
因此,针对小米不上学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小心谨慎地呵护他,但同时也会让这些不合理的策略失效,当妈妈不再替他的情绪负责,他必须慢慢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
在这些纠缠中,我建议妈妈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回应小米,然后就不要反复与他争辩。当妈妈沉默下来的时候,小米的注意力自然会关注事情本身,这反倒有利于小米调整自己的情绪。
吃饭时,爸爸说今天重阳节哦,晚上请外婆吃饭。我告诉他,咱们偷偷去给外婆买束花吧,然后选个地方吃饭,他说好啊好啊,建议去麦当劳。妈妈说今天请外婆吃饭,外婆不习惯吃这个,换个其他地方,让外婆定。他说行,听外婆的。又说他要画画(真让我惊奇),画了一颗梨树,我和爸爸假装要摘上面的梨吃,又说爸爸你发现没,小米这一支树干为什么画成低垂下来,这个又向上翘着呀?哦,是这支上面的梨太多了!这一支没长梨!小米说这个已经被摘了。然后又偷偷问我,我给外婆画一束花吧,自己的东西自己想办法!我说嗯,自己创造的花外婆一定更喜欢。
画了两朵,可能实在看着不像花,他对我说,这朵花是我们的房间,然后把一朵花里面画上了锅、冰箱,是厨房,又画了其他几朵,是我们各自的房间等等,还有房间里的床。我说这个太好了,以后我们都住在花里,想去别人房间就顺着花枝。他的兴趣高涨起来,又画了一幅想象中的房子,有自动扶梯、电梯、地铁什么的(别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我说这个房子更好了,像地上100层的房子一样(一本书)。
小米肯动笔画画,而且如此丰富细致,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大家都为这个变化感到开心,此前,画画是小米最苦恼的事情之一。从妈妈的描述来看,这个画画的过程小米也很开心,而且充满了创造的乐趣。我们将这件事情视为孩子的内心状态出现了某些松动。
吃饭时,小米情绪不算太高,说等下回家收拾书包,小米一会儿闹一会儿好的,而且很困,我们大家今天也有些焦虑,但还是假装挺开心,估计这个情绪也能被小米感觉到。
吃完回家,小米说真想让时间停止啊,真想让时间倒退阿。妈妈说那时间嗖嗖倒退,小米就回去上大班了,在嗖嗖倒退,该上中班了,再嗖嗖倒退……小米接话:就去小班了然后就回妈妈肚子了然后就变成1个细胞不能往后退了。我说对哦,你还没说到穿纸尿裤的时候呢,那时候你得天天带着纸尿裤,每天拉裤子7、8次。小米来兴致了问我,为什么小宝宝要拉裤子阿。我说小宝宝,一是因为他的肠胃没有发育好,一吃下去了就拉出来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哦,就是他的大脑(摸了摸他脑袋)没有发育好,不会控制,后来呢,大脑慢慢学会思考了,学会控制了,有办法了…….小米接话,就像我上学一样!我觉得这个反应还不错,以为第二天的难度不像想象中的大。
类似于“不想上学”或“真想让时间倒退”之类的话,是这段时间的高频句式,因此,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重点讨论了这些话的应对。宗旨就是尽量有针对性,并且适度增加一些趣味性,如果能在轻松好玩的氛围中讨论这些话是最好的。这次的话比较有意思,小米从控制的话题也联想到“就像我上学一样”,看到这里,都以为第二天的上学会比较顺利,但是,小孩是不按常理出牌的编剧,我们都猜错了。
早上,6点半,起来要练字,我拿出来衣服,但他实在是没有休息好,太困了,又躺着不愿意起来,光喊着要练20遍、30遍、80遍。爸爸说那你躺这里也没法练呀,起来穿上衣服去练字了,爸爸和他约定好,每一遍爸爸挑几个字,他来写。他答应了,练习了十多遍(每次写1、2个),都写的非常好,但又开始纠结练完了也不行。总之不去上学了,自己说:“我真的无能为力”,妈妈说那补充点力量吃早饭吧(其实他这个时候是有无力感要倾诉的…….当时没有顾上),吃得很慢,胃口不好。吃了一点点,不吃了,也不想走,妈妈说要先出发了,开门,他又要求我一起走,穿上鞋,但不要包,爸爸说没有包上课怎么办?他说那还是背着包吧,出发了。
一路上非常不高兴,说他晕乎乎的,想睡(的确是,一直没有睡好,特别是昨天)。发抖,不想去,爸爸妈妈都问担心什么,说担心听写,那已经练过了呀。还是不行。走了一小段,还没到告别的地方,停下来不走了,妈妈来不及了,只能和他告别上班了。
此后一直没有接到爸爸电话,妈妈的心一直悬着,等到9点半,忍不住打了电话,爸爸说还在校门口不进去。
从咨询的最开始,虽然我们一直在争取让孩子去上学,其实也一直在讨论孩子不去上学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坚决推动小米上学,而是在这种争取中保留一定的余地。
不过,我们都没有想到在顺利进入校门的第二天,即刻出现反弹。咨询的过程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感,我可以大致预测孩子的发展趋势,但永远猜不出明天会发生什么。
这一天小米的情绪比较低落,到了学校门口,与爸爸反复拉锯,不过,他没有大哭大闹,而是坚定地表达不去上学。但这一天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在学校门口父子俩有一次深入的对话,通过这次对话,爸爸发现小米害怕的东西,远远不止是入校和听写。
爸爸抱了抱,后来就说起害怕的事情,结果小伙子列了好几条:(1)害怕听写错:跟爸爸商量的办法是练会了就好;(2)害怕听写速度慢:自己说练一下,写快点;爸爸提个建议是尽量一次就写好,少用橡皮;(3)体育怕跑得慢:爸爸说跑步本来就有快有慢,如果爸爸和小米跑步,跑慢了,爸爸就不和小米玩了?小米说嗯,还有跑的;(4)害怕迟到,铁门关了:爸爸一开始没有明白,后来问是怕迟到了关上铁门了,而不是进去后铁门关上再不开了,爸爸问小米解决办法,小米说早点到就好了;(5)路上慢、吃早饭慢的问题:小米说动作快点就好,然后说可以列个时间表,爸爸夸他好主意。还说到上体育课、上操顺拐,爸爸就拉着小米练了练齐步走。然后他说就这些问题了。
这一天应该是没有大哭的,但是一直不进去,妈妈感觉周五鼓起勇气上学好像耗尽了他的太多力量。而且其实听到后来,内心的恐惧远远不只听写这一件事,害怕出错,害怕失败。
周一的处理,也不算好,思路还是顺着以前他大喊大叫时来准备的,现在感觉到了另一个阶段,没有哭闹但压力更大了。
这个咨询如果当做故事来看,可谓跌宕起伏,颇有看点。但对于小米的父母来说,其实是蛮大的挑战。特别是周五小米好不容易平静地走进学校,这种高兴之中还掺杂着担忧,孩子的状态处在一个临界点上,接下来能否顺利进入校园还是未知数,内心仍然有浓重的焦虑情绪,也正因为这样,其实整个周末一家人只是“假装开心”。
另外,也确如小米妈妈说得那样,之前我们集中精力应对小米的大哭大闹,当他平静地表达诉求的时候,反倒有些无措,因此,接下来我们也要调整应对的思路,适应小米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