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上学6:平静迈入校门
(2014-02-28 15:26:12)
标签:
育儿 |
(这个咨询故事从去年写到了今年,其实只写到了第六天,哎,这也许体现了我们咨询初始的心情吧——度日如年!)
新的一年,咨询依然排得很满。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做咨询,与家长彼此信任、深入交流,齐心合力地想办法,各种绞尽脑汁,各种酸甜苦辣……每每看到孩子的变化,心中充满了幸福与欢欣。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内心不断地挣扎——如何平衡咨询和写文章的时间,是我的一大难题。在去年下半年,基本上是咨询胜出,文章写得比较少。咨询多了案例也多了起来,其中有那么多有趣的细节,没时间写出来又觉得好可惜呢!今年的愿望,就是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分享方法(*^__^*)
因为前一天上学的表现,班主任和小米爸妈进行了沟通,重点提到小米在办公室里哭闹,还踢打老师。班主任担心这样下去会引起同学、老师、学校各方的不满,这个过程中也说了小米,又语重心长地教导了一番。后来爸爸和小米先行离开,小米妈妈留下来与老师继续沟通。
(以下为爸爸的记录)路上,爸爸稍微晾了下小米,然后接着刚才的话题批评了小米两句,可能还问了他明天好好上学,他也说好的。(被班主任批评的,情绪没有转换回来)推了自行车,爸爸没有说话,小米说:咦,怎么不让我坐呀?爸爸说:哎呀,是呀,怎么回事呢?快上来吧。(爸爸觉得小米还是挺不容易的,这种气氛下,居然是他先打破僵局的)坐车后座后,又想爬到车座上,爸爸说你要自己握住车把哦。试了下没够到,就下了车,从前头过来说从这儿上不就得了,然后爬到车座上了。爸爸推着他往前走,说我们等会儿妈妈吧,小米说是呀,我们怎么没有等妈妈呢?妈妈会不会从另一边回去了呀?爸爸说我们盯着点吧。过了一会儿,妈妈还是没有回来。爸爸和小米就先回家了。
和老师沟通以后,父子俩的心情都有些沉重,但没想到是小米首先打破了僵局。小米围绕上自行车这件事情做了各种尝试,渐渐回到了父子俩平时相处的状态。
小米就用剪刀开始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出了三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和爸爸按照题目的图形开始摆(跟七巧板似的),有一道题还挺难的,小伙子想看后面的答案,爸爸阻止了,说我们先试试,爸爸就先摆了下,结果没有摆出来,小伙子就说我来试试,后来爸爸和小伙子一起成功的摆了出来,小米很高兴。
电话完毕,和小米一起复习了英语作业,准备吃饭,小米去端出了饭,吃的时候若有所思地说我不想去上学,等了下又说怎么办呢?妈妈觉得小米这次和以前不一样,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就说,你问怎么办,一定自己想过很多办法了是吧。小米说都没有用。妈妈问可以说说想过哪些办法吗?小米不回答,妈妈问他,咱们一起想想应该怎么办?他说第一节是美术,不喜欢上美术课。妈妈停顿了会儿问:美术课都做什么?画画,不会画。哦,那不会的能不能问问老师,请老师指导呢?可能不行。妈妈说:那就是也可能行。然后停了一下子问你们画画老师有示范吗?小米说有,妈妈建议他参考老师的左右间距描(小米以前画画经常不知道第一笔定位在哪里。画了第一笔会好些,之前小学美术课我看他也有拿着白纸回来,可能根本没画,他没主动说我也就没问)。
小米再次提起不想上学,但紧跟着说了句“怎么办呢”,这个细节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正是我们几天来苦苦等待的状态。此刻的小米,虽然依然恐惧,但不再被恐惧所淹没,他开始思考“怎么办”了。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当天的咨询,是在班主任和小米爸妈沟通之后进行的,因此讨论的比较有针对性,我们预想了各种和小米沟通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把话题导入对具体事情的讨论,将小米害怕的事情逐个击破。
小米念叨“怎么办”的时候,妈妈的回应非常准确,“你问怎么办,一定自己想过很多办法了吧”,话题成功地延展到具体的事情当中,其中也暗含着对小米的肯定,小米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应,清晰地表达不喜欢美术课,妈妈和小米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当然,后面的问话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可试探性地了解小米不喜欢美术课的程度、原因和上课的状态,比如,关注他是画不出还是画不好,以及老师对他的态度,他是否害怕被老师批评?还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画得怎样,他会不会在比较中否定自己,等等……
跑跳了一会儿,小米建议回家。回家和爸爸上围棋课(一直以来他喜欢看围棋书,思考死活题,但不太愿意下棋,怕输),认真的下了100多手,说爸爸可能会赢,妈妈在旁边评价爸爸有块棋断点太多,小米就开始尝试,在块棋里想办法夺回了一些地盘。这时快9点了,妈妈提醒洗漱,小米说那我可能输了,妈妈说也没下完,算平局吧(爸爸后来说,让小米认输没关系,妈妈不用说平局)
小米虽然学围棋,但一直不愿意和人对垒,这次和爸爸下棋有两个进步:第一是能坚持下这么久,第二是妈妈提醒洗漱的时候,自己坦然地承认“那我可能输了”。对小米来说,不仅下围棋怕输,几乎做任何事情都怕输。其实他害怕上学,也是怕与上学有关的各种评价与考核,比如怕考试,怕听写,怕老师批评……如果小米放下怕输的心理负担,其实他能做得很好。
当小米承认自己可能输了的时候,妈妈说“没下完算平局吧”,后来爸爸也指出来,这个地方没必要强调平局。其实,从这个细节上,我们看到了妈妈心中的怕,也看到了小米怕的根源。
妈妈强调平局,模糊了“输”的概念,其实,反倒强化了孩子怕输的心理。一方面,孩子直接感觉到了妈妈内心的怕,另一方面,妈妈强调平局也暗示了“输”的可怕。
虽然妈妈的本意是保护孩子不受负面感受的困扰,但结果却南辕北辙,越保护越脆弱。
考完后去洗漱,又开始说,不想上学,想了一下又说不去也不行啊。又想了一下说哭闹后还是得上学啊。妈妈心里暗喜,说:对哦,你开始想办法了。后来又说要不咱们哭一通去上学?要不直接去上学。小米没回答,开始刷牙洗脸。完了以后跑回自己屋,说不洗脚了,又拉长声音说不想上学。马上自己笑着说:上学和洗脚有什么关系。爸爸妈妈也都笑了。
在这个颇为有趣的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小米的行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小米依然说“不想上学”,但不再那么抗拒,更像是唠叨和自嘲,还颇有幽默感。
在此前的咨询中,针对小米经常说的话,比如不想上学、不喜欢美术课、不想听写等等,我们有非常详细的预案。我们的宗旨就是通过具体的分析化解小米的心结,没想到这些准备全部派上了用场,这次小米妈妈非常从容地应对,在对话中还自然地引用了以前读过的书,更增加了说服力。
针对害怕语文写字,小米也想出了提前练习的对策,最后发现,原来这个害怕用5分钟就可以应对,小米几乎瞬间放松下来并进入梦乡。
一会儿又说:帮我拿橡皮。妈妈还是说:自己拿。说了两下,小米有点急了,妈妈这时让步了,说你让我帮忙能这样说吗?小米说:妈妈,请帮我拿下橡皮好吗。妈这次帮他了。写了一会儿,问我几点了,妈妈告诉了他。
写完妈妈还是例行表扬认真,爸爸接过来看说:这个“用”写的好,几乎都没有用橡皮呢!接着表扬了几个字。妈妈汗颜了,爸爸这思路,这火眼金睛!功力比妈深厚啊!
小米早晨把字练习一遍,这个办法是很好的镇定剂,小米不再被恐惧折磨得不知所措。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的总结非常经典又不失俏皮——“用”只是把“月”字压扁了,再加上一竖!
当小米饶有兴趣地关注字的结构和关联的时候,说明他的心情相对是比较放松的。爸爸对小米的肯定也非常具体,注意到没学过的字,也注意到小米没用橡皮反复擦这个细节。这天早晨的气氛与前几天截然不同。
在咨询中爸爸妈妈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又互相学习,这非常难得,小米爸妈的密切配合也是小米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妈妈和小米告别,小米咧开嘴巴,想哭又忍着没出声。我捧着他脸,看着他说:看,小米控制住自己了,妈妈知道你在努力,很好哦,到了学校,如果想哭可以,不要哭出声来好嘛。然后妈妈和小米再见,小米也和妈妈告别。
在最开始的几天里,小米总是大哭大闹,我们除了谨慎地回应小米,也一直在储备对策,并趁机将每个对策进行了细致的打磨,预想了每件事的各种可能。同时,我们也一直在等待——等小米状态好转,并及时把话题引入具体的讨论。
在咨询的第六天,我们终于等来了这样的机会。小米妈所谓的“料事如神”,只是因为前几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一天的对话中,绝大部分我们都讨论过,因此整个过程显得很顺畅。
小米:我们用桑葚吧。
在此前的五天里,我一直在盼着这一刻;对小米爸妈来说,他们已经盼望了一个多月。我们没想到,这一刻在第六天悄无声息地出现了,我们都很错愕,有点不敢相信,继而是满心欢喜……
经历了这几天的起起伏伏,揪心地想象着小米哭泣的背影,我能做的,就是透过日志的文字,深入地了解小米的爸妈,用心地理解小米的处境,反复揣摩,找出各种对策,并尽量拿捏好其中的尺度,同时反复与小米爸妈讨论执行的细节。
这段看似平淡的文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对我来说,这是最幸福的时刻,渐渐地,这些文字幻化成了美妙的画面,如同电影的慢镜头:小米想着用桑葚涂黑牙齿吓唬妈妈,心里装着调皮,但依然有些许紧张,在爸爸温暖的目光中,毫不犹豫地上了台阶,进了学校……在那个小小身躯里,又多了一些勇敢,也多了一份力量。
那么,小米是不是完全克服了恐惧呢?其实,这只是一个突破,但并没有稳定下来,咨询的真实过程,往往是在反复中曲折前进。
那么,后面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因日志内容大约有20万字,如果把每天的日志都写出来,大概会写到明年去了,因此,后面我讲选取一些典型的日志来写,尽量保持这个咨询故事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