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上学5:先改变氛围,后解决问题

(2014-01-15 23:00:59)
标签:

育儿

我不上学5:先改变氛围,后解决问题

 

 

2013.10.11

 ……

到了家里,主动跟外婆打过招呼,然后就主动去做作业,……作业做完后收拾了书包,从书包中拿出一张折好的纸,突然有点紧张了,爸爸看着小伙子,没有问他是什么。小伙子打开了低声说是写的保证书,然后给爸爸看了,爸爸看了上面写着“我保证明天高高兴兴来上学 小米 20131010日”,爸爸心里抽了一下,小米看着爸爸说明天怎么办呢?爸爸说你说呢,小米没有说,爸爸说我们明天一起努力,好吗?小米说好吧。(爸爸有点失控,不知道怎么应对小伙子了)。感觉拿出保证书和妈妈回来晚是小伙子情绪变化的原因,晚上还是有点儿紧张。妈妈回来后,让爸爸不让告诉妈妈自己写保证书的事情,跟爸爸说不想去学校,爸爸开始没有回应,小伙子又问了一次,爸爸说不想去学校呀?小米说是呀,爸爸说不去学校,那要去哪里呀,小米说就在家里呀,爸爸说在家里谁陪呀?小米说不用陪,自己就好了,爸爸说那在家里干什么呀,小米说睡觉,一直睡觉。还没等爸爸再问,小伙子就自己跑掉了。(这时跟爸爸单独的一段对话,因为他还是比较平静,有点儿想谈,爸爸就想跟他闲聊下。有点不记得他为什么跑掉了)

 

老师让小米写保证书,本意也是想推动小米尽快顺利上学。但是对于小米来说,平静地上学尚且做不到,那么,高高兴兴地上学则更加有难度。小米不让爸爸告诉妈妈保证书的事情,说明他对这件事情很在意。保证书的事情已经发生,第二天的上学可能会更加困难一些,此刻必须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爸爸和小米的聊天,只是随意地跟着小米的话题走,连起来看并没有一个核心的表达,而且,这些话不知不觉触动小米最敏感的神经,所以,他没等爸爸说完就跑掉了。

其实,在和小米闲聊中,可以最大限度消解保证书带来的压力。比如和小米讨论:老师让“高高兴兴”地上学,是有点难,那么,我们能用“别的样子”上学吗?这个地方可以加入一些幽默的元素,和小米一起设想上学的状态,比如:平平静静、悄无声息、一言不发、挤眉弄眼、摇头摆尾、神不知鬼不觉、突然袭击……假设我们配合表情动作表达这些想象中的场景,有可能把小米带入这个有趣的设想中。

如果小米能参与其中,那么,一方面可以缓解眼下的紧张情绪,同时在表达中加入一些俏皮的成分,让孩子看到了上学的各种可能。

在这几天的咨询中,我也在不断和小米爸妈沟通,要注意整个氛围的调节,把握好节奏,不要因为小米的上学问题,总是暗示自己现在是非常时期,这样的话,父母和孩子同时陷入紧张的氛围动弹不得,在这种氛围中,不管用怎样的方法,都是在紧张的氛围中解决紧张的问题,最终只会越来越紧张。

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几天中有大量的讨论都是围绕这些细节进行。

其实很多教育问题都是如此,比如,我们总是试图在愤怒中教孩子学会平静,或者在烦躁中教孩子认真学习,这往往南辕北辙。我们常常说“打破僵局”,在处理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也要尽量把这个僵局“打破”,将孩子带入另外的氛围,创造一种新的局面。

比如,在咨询中面对孩子不爱学习、激烈对抗的情况,除了谨慎应对这种情况之外,我往往会有意地开辟另外的途径——让家长多与孩子聊些有趣的话题,并尽量陪孩子开心地玩。这看上去有点“不务正业”,但家长最后会惊奇地发现,玩着玩着那种对抗的气氛就消失了。这种玩耍悄无声息地打破了原来的局面,在欢愉的氛围中各种负面情绪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时候再解决具体的问题,就变得非常容易。

 

 

以下妈妈记录妈妈今天咨询完了才回家,到家比较晚了,进门后小米有点生气的样子,但妈妈说找不到拖鞋,小米还帮妈妈找了出来。然后挺严厉的说,你回来这么晚,知不知道损失了6节课,别的小朋友也没上成,现在开始补课!妈妈放好东西,过去看看上的什么课,小米说你看看爸爸,以前做的,都得0分!不过今天还可以,得100了。然后要求妈妈来补考,还要求补6门。妈妈说可以补考,不过我还没有吃饭,先吃饭吧。

妈妈去吃饭,小米和爸爸玩ipad。吃完小米宣布不考了,改上两节课,还说你幸运吧,不用考了。妈妈回答,嗯,挺幸运的,不过现在妈妈也不怎么害怕考试的。

开始上课,上课过程小米还是比较严厉,教写字、音乐,爸爸写错了,还批评:你写的什么呀,要是写成这样交上来我根本不收你的作业本!妈妈也觉得挺奇怪,今天情绪挺大。

 

小米经常和爸妈玩上课的游戏,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他当天情绪还不错,他在游戏中就是个“和善的老师”,一旦情绪不好,他就会变身为“严厉的老师”,我们几乎可以把他的风格当晴雨表来读。

 

 

睡着后爸爸妈妈又讨论了一下。杨老师分析的很对,几个问题,一是不能替小米做决定,二是节奏要把握好,要让孩子跟着我们的节奏,不要在时间控制上太紧张,不要认为是非常时期。昨天受了鼓舞说8号应答的基本不错,要克制焦虑情绪,结果表达的太夸张了。然后商量了一下第二天的对策,预知因为保证书的压力,明天情绪会大,但还是不能替他处理情绪管理时间,决定明天不催孩子起床,明确735出门,预估一下起床到出门,大不了不洗漱,早饭路上吃,720提醒也完全来得及,735到了妈妈就离开出发。

 

小米不上学这件事情,每天会讨论对策,并且非常强调送小米上学的节奏和情绪把控。除此之外,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着力太多,也尽量不给小米施加压力,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平时的相处中。此时已经预测到了第二天可能的情况,小米爸妈也尽量准备好对策。

 

 

11日早上,620就醒了,开始说不上学,一直要睡到第二天,睡到晚上等等,妈妈还是简单回应,但没有看着他,因为两人都迷迷糊糊的。后来再提起,妈妈问不去上学干什么呢?在家里呆着。那明天呢?还呆着,到7岁呢?还呆着。那打算呆到几岁呢?不说话。后来又说要退学,妈妈回忆了一些昨天和杨老师的讨论,说入学时妈妈和小米一起去办的对不对?退学也要一起去学校办,而且要看学校是不是同意。后面可能还问了退学了怎么办,可以在家呆到什么时候之类的。

7点了,妈妈起床,洗漱,准备自己的东西,然后告诉他衣服放在床上了,妈妈今天开会,准备730左右走,然后还是忙自己的。他躺了一会儿,妈妈在屋外看他自己穿上了衣服,出来找妈妈,说:“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办了”。妈妈内心觉得这是个进步,说明他在思考怎么处理了。拉着他手,看着他说:有点纠结,不想上又得上是吧,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他说没有办法,躺在沙发上,妈妈就说那再想想吧,去厨房了。(这里我也觉得处理的不太好,没有抓住机会,是不是应该和他一起想想具体办法?被老师说的不要替他想办法束缚住了)。

……

路上又开始说退学的事,妈妈再次告诉他退学不是妈妈可以决定的,首先要自己去学校问老师的意见,即使老师同意了,国家法律规定必须上学,还是会要求你上,你得想好了,退了学,再去哪里上学什么的。一路到了学校,走得还蛮快,估计想着去退学呢。快到和妈妈告别的地方,开始大哭,妈妈说再见,爸爸陪你,然后走了。

 

此前小米提到过退学,我们也讨论了对策,这个对策的出发点是带孩子一起思考——如果退学的话,要经过怎样的步骤、办哪些手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情况(比如申请可能得不到允许),以及退学之后会怎样。从妈妈与小米的对话来看,这个地方节奏有点快,小米并没有参与进来,有些地方虽然问了小米,但没等小米思考并回答,大部分的话都是妈妈自问自答的,这看上去更像是给小米讲道理。

小米表达“不知道怎么办了”的确是个进步,这也是小米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和他讨论一些具体的对策,对小米应该会很有帮助。此前妈妈总是越界帮孩子去想办法,在这里有点矫枉过正,反倒束缚了自己,在后面的咨询中我们也反复对这些细节进行微调。

 

 

以下爸爸记录今天早上,是妈妈去上班,小米想去追妈妈,想跟妈妈去,被爸爸拉住了,然后在路边小米就坐下来了,说不要去学校……期间手一直玩地上的落叶、小石子。爸爸看了下时间,8点了,就提醒小米8点了,要去学校了,小米就大哭了起来……830,班主任电话,班主任情绪很激动,说门卫领到办公室,大哭影响别的老师,老师让她去处理,她又在上课,天天这样……其他孩子不能上课了,都已经有家长提意见了什么的

 

这是咨询的第五天,因为保证书的事情,大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接到老师的电话,小米的爸妈还是比较紧张。每一天大家的心情都是“进行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完全无法预知,在这样的气氛中保持稳定的情绪,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每个改变中的父母,难免都要经历这种艰难的时刻。而这种经历,最终会让父母发展出“处变不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后的亲子相处中会大有裨益。

 

 

微信公众账号:yj20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