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上学4:让孩子完整经历一件事情

(2014-01-02 23:18:39)
标签:

育儿

                         我不上学4:让孩子完整经历一件事情

 

 

(这一天的日志小米爸爸妈妈共写了8500字,在这里选其中几个片段来写。)

 

爸爸接小米放学,老师反馈他在学校表现不错。回家的路上,爸爸通过耳机能听到我与妈妈的咨询,我们也能听到爸爸和小米一路走一路聊,感觉小米的心情比较愉快。

在路上遇到童童妈,童童是小米幼儿园的同学,童童妈也知道小米的情况,就热情地邀请小米到家里去玩。在童童家玩得比较开心,并且吃了饭才回家。

 

 

小米开始从书包往外拿东西,先拿出来一个本,是记录奖励的小本,给我们看了,今天得了两个小印章。妈妈赶紧问,哇,一次得了两个。是因为什么得的呀。他先说,一个是眼保健操,另一个是排队还是什么的。马上又纠正说,哦,这个是听写好,这个是眼保健操。爸爸妈妈都说:听写又得了一个奖励,你一定是做得很好。(这里好像表达的不够具体,还是没有用心感受)。然后小米说数学练习本也全对了。妈妈说真好,作业补上了,而且全对了,感觉一定很好。爸爸说作业交给老师了,真不错。

小米又拿出了记事本,写着听写6单元字词,明天美术课调整到周六。“妈妈,你问问老师明天美术上什么课”“好的,我先发到群里问问”小米看着妈妈发完信息,开始让爸爸听写字词。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讨论“用心理解孩子的感受”。从前面的日志可以看出,小米的爸爸妈妈并非粗暴的父母,对小米的照顾也很细致,对于小米的现状,他们常常一头雾水。我们也曾经聊过,有的父母看上去对孩子并不好,但也没见人家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那么,为什么偏偏小米会这样呢?我们必须寻找更深层的原因

如果从文字描述来看,是否用心感受孩子,似乎区别不大,但是,如果感应现场的气氛并追踪孩子的状态和心情,则有天壤之别。通过阅读这几天的日志,我渐渐感觉到,小米爸妈的回应,比较程序化,比如“你一定做得很好”、“感觉一定很好”、“真不错”。在这种程序化的回应中,我们的心往往脱离了当下,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心“飘”了,这些话不再那么有力量,孩子从这些话里感受不到温暖和关注。也正因为我们的心“飘”了,行为重点也跟着发生了偏移,我们更关心自己有没有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却没有捕捉到此时此刻孩子的细微情绪和微妙变化,有时候形势发生了逆转或者出现了新的契机,都浑然不觉。也正因为如此,我非常反对机械地复制某个教育方法。

小米拿出两个小印章,根据前面的情况,我们不妨揣摩一下孩子的心情,得到印章固然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小米内心还有隐隐的担心——怕自己以后得不到。其实此前小米的考试和听写一直都是100分,已经是班里少有的常胜将军了,但是,他依然非常害怕考试和听写,总是怕自己考不好。那么,对小米来说,鼓励稍微过度就变成了压力,所以,我们肯定小米的时候要保持克制,拿捏好尺度。

 

 

快听完了,妈妈进屋,刚好写完让爸爸检查,爸爸给了100分,优(小米还说爸爸批的分不像老师写的)。小米开始准备看蓝精灵,妈妈建议他先收拾书包,收拾完,妈妈说:刚才桌上好像落了英语卡片,他赶紧放进书包,把书包摆好。妈妈提醒:好像有个拉链没拉上哦。小米低头看自己,妈妈说“不是你的衣服,也不是你的小肚子,向后看——!”小米回头看到书包说:还没说美术上什么课,我还没收拾完呢。我看群里没人回复,赶紧问老师,是语文,小米把书包拉好,开始看蓝精灵。

 

小米准备看蓝精灵,妈妈连续给出三个建议:收拾书包,收英语卡片,拉上拉链。在短时间内连续提醒孩子,这看上去很高效。但许多家长都有类似的体会:短暂的高效,往往带来的是长远的低效,许多孩子会越催越慢,越帮越被动。

热心地催促、提供建议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些。在这两周的咨询中,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在另一个咨询中,有位妈妈说自己总是虎头蛇尾,开始雄心壮志,但很快就会觉得烦躁、无聊、不知所措,普通的工作任务,总让她感到抓狂。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这与童年的时候父母对她的要求有关,父母总是简洁甚至武断地告诉她应该怎样做,但是,她却很少有机会完整地去经历整个过程,更没有试错的机会。我们初学一件事情,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开始很新奇,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难度,有些地方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学会,这个地方往往伴随着挫败感;学会之后还要经历一个练习的过程才能达到娴熟的程度,而这个练习的过程,既不新奇,也缺少挑战,往往显得很平淡,有时候我们会不耐烦。而一个人只有完整地经历这个过程,能扛得住挫败感,并且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如果这个过程总是被打断,那么,孩子对一件事情必然经历的过程缺少体认,稍微遇到一点波折就觉得诸事不顺,久而久之,做事的时候心里总是对未知的过程感到忧虑,特别害怕失败。所谓虎头蛇尾,就是我们每次都雄心勃勃地开头,却应付了事地结尾,甚至许多事情根本没有完成——只有虎头,没有蛇尾。

如果小米的爸妈每次都急着给他建议,那么,从小到大的许多事情他都没有经历完整的过程,总是对一件事情的某些环节感到害怕,会本能地躲避。

所以,我对孩子第一次经历一件事情,会非常留意,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我想起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前年的某一天,我好朋友的孩子生病在家,当时我恰好有时间,就去帮忙照看。那时候孩子大约三岁左右,我和她在客厅扔乒乓球玩,扔了几下球不见了,这时候,我可以直接帮她找到,也可以告诉她球在哪里,并且告诉她用什么办法拿出来,这样都会比较高效。但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看着她去找球,我心里在想:如果她能连续找三个地方已经很不错了,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挫败感,过一会儿她可能会哼唧着来找我,我尽量不干涉她寻找的过程,但也要对她的挫败感稍加注意。

于是,我站着原地没动,目光一直跟随着孩子,她最开始在餐桌下面找,本来低头就可以看见,但小孩会笨拙地趴在地上看一下,她的动作非常可爱,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怜爱,等她站起来的时候,我用稍微调皮的语气呼应了一句:嗯,桌子下面没有啊!她没有回头,直接进了卧室,但我相信她能感受到我关注的目光。卧室也没有,她出来的时候,我继续用调皮的语气呼应一句:啊,卧室也没有,哪儿去了呢??孩子也用好奇又俏皮的语气模仿我:哪儿去了呢?她又去了洗手间,出来的时候,我依然简单回应:也没有啊!本来我以为找三个地方她会放弃,没想到她继续到鞋柜附近寻找,还不断念叨:哪儿去了呢?

看样子她实在找不到了,这时候我问她:要不要帮忙?她很愉快地说“要”。我继续念叨:让我找找,哪儿去了呢?她也跟着我的身后继续寻找。最后,我们在沙发下面发现了乒乓球,我大呼:啊,在这里,在这里!我们两个都趴在地板上够这个球,却发现根本拿不到。

我看着她问:咋办呢?我等了一会儿,确认她想不出办法来了,才对她说:嗯,让我想想……我有个好办法,看我的!听到我很兴奋地说这句话,她也很激动。我去阳台拿了个衣架,依然用调皮的语气念叨:看我的!看我的!

当我把这个球够出来的时候,小家伙非常开心。这个过程,我尽量让她自己找球,自己够球,自己想办法,我通过目光的追随和简洁的呼应,让孩子知道我的心与她同在,耐心地看她寻找,欣赏她每个表情和动作,我也感到安静而放松,第一次找球的过程花了很长的时间,但孩子始终没有表现出挫败的感觉。

找到球以后我们继续扔着玩,但这个球实在太小,弹力又很强,很快又不见了。让我想不到的是,这次小家伙直接进入状态,念叨着“哪儿去了呢”到处寻找,发现在电视柜下面,很是兴奋,而且非常积极,完全不用我帮忙,嘴里喊着“我有好办法,看我的”,飞速地去阳台上拿了个衣架,趴在地上笨拙地拨啊拨,拨了好久终于拨出来了。我们继续扔球,渐渐发现,找球已经成为游戏的一部分,而且比扔球本身更好玩,每次小家伙都非常积极地寻找,并且迅速借助各种工具把球勾出来。

这件小事之所以久久不能忘怀,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让我非常吃惊。我第一次给了她足够的时间,给了她正面的关注,前面很俏皮地说“哪儿去了呢”,是给她做个示范,可以用俏皮、调侃、好奇的态度面对挫败感;后面很兴奋地说“看我的”也是让孩子体会到,原来克服困难也可以很快乐、很欣喜。我没想到三岁的小朋友能深刻领会我的用意,一点都没浪费全学会啦!

这件事情也从侧面证明,如果我们让孩子体会完整的过程,孩子每经历一件事情都会有所收获,信心也随之增长。我也回想了我自己的童年经历,做家务是家里人经常唠叨的事情,结果我最怕做家务,每次想起做家务,与前文家长面对工作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烦躁、无聊、不知所措。直到最近几年才在心理学的帮助下克服了这种感觉。而和孩子在一起玩耍,因为从来没人干涉,我得以完整地经历了所有的事情,并且有机会频繁、反复地经历、揣摩,所以,与孩子相处变成了快乐、愉悦、顺畅的事情。

回到小米收拾书包这件事情,这并不是多么紧急的任务,完全可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睡觉之前再关注一下,如果那时候还没有收好,再提醒也不迟。

 

 

今天和妈妈再见的时候,情绪很激烈,但是还是跟妈妈说了再见。然后走走停停,说不想上学,爸爸先是没有回应,等他再问的时候,就说不想上学呀,但是必须要去上的。小伙子找了个地方坐着说我们谈一下吧,爸爸蹲下来说好呀,谈一下能解决问题是吗?小米说要谈一个小时才能解决,爸爸说那可太长时间了。然后小米说我今天上半天学,爸爸说不行(这时候,反过来想想可能应对的不好,或许先肯定小伙子的进步,然后再说要上一天会好些吧)。

小米跟爸爸向前走,到了台阶前,让爸爸不要叫阿姨开小铁门,爸爸说好的,我们先上台阶吧。小米今天上台阶没有犹豫,站在铁门前不进去,阿姨看到我们上台阶时就开了门,爸爸站在铁门前打开了小门,然后说我们进吧,小伙子把两只脚放在铁门与地面间的空隙里,说我就这样了,进不去。爸爸说我们昨天用的是右脚先进的,今天换左脚?小伙子不干,爸爸又说或者我们跳进去?看小伙子有点犹豫,爸爸就说一二跳,爸爸跳进去了,小伙子还是没有动。小门开的时间长了发出警报声,爸爸有点着急了,出来对小米说那爸爸帮你下?(可能担心迟到,铁门开的时间又长,或者可以出来安静下,再重新尝试?)然后要去把小米抱过去,小伙子说不用帮,拉扯了一下。小伙子说那进去别松手,爸爸就侧身跟小伙子一起进去了,在里面小伙子使劲抓着小铁门不松手,爸爸说铁门开的时间太长了,应该关上的,爸爸也在里面。然后爸爸把小米的手从铁门上拿下来,把小门关上了。因为老师说过今天不让送到教室,爸爸就跟小米说爸爸在这儿看着他进去,小伙子说自己不过黄线,爸爸轻轻推了一下小米,说看,我们过去了呀。可是过去后还是站原地不动(可能还是有点催促)。爸爸跟阿姨打了招呼,开了小门站到了门外并关上了小铁门。小米开始哭了,很伤心……

 

这一天早晨起床的时候,妈妈延续前一天晚上的游戏,喊小米是“小马驹”,用比较幽默的方式叫他起床。但吃饭的时候,他第一次提出想退学,也说不出太多的理由,就是不想去学校。

每天送孩子上学,对小米爸是个考验,在最开始的几天里,我几乎每天都会提醒小米爸妈,要稳住自己的内心,另外,在送小米的过程中,不要过于频繁地催促,给小米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整理情绪。同时,我们也都做好心理准备,小米上学的改善,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尽量不把焦虑转嫁到小米身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